自组装两亲性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两种两亲性自组装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相互作用以及界面吸附行为。一种为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的两亲性纳米粒子:另一种为细菌与壳聚糖组装形成的具有疏水特性的细菌粒子。对两亲性粒子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后,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LB膜分析法和界面扩张流变方法。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两亲性纳米粒子是基于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TTAB与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两亲性纳米粒子能够吸附在气-液界面并形成单分子膜,溶液表面张力急剧下降。表面压随时间的变化表明气-液界面上两亲性纳米粒子是不稳定的,能进一步发生解离和重排,界面效应诱导两亲性粒子自解离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的复合物分子。归纳如下:(1)由DTAB/PSS形成的两亲性纳米粒子带负电,由TTAB/PSS形成的两亲性粒子带正电;表面压随时间的变化表明了界面上的自组装粒子发生了自解离的动力学过程,并且PSS促进了两亲性纳米粒子在界面上的解离。(2)在小幅低频振荡法中,扩张粘度出现峰值的原因是由于两亲性纳米粒子在界面上的发生了解离和重排,形成了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膜,引起了更多的粘性行为;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碳链越长,各组分间相互作用越小,扩张模量越小。本文研究的另一体系为疏水型细菌粒子LSH-5和细菌S-1/壳聚糖自组装复合物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细菌S-1/壳聚糖自组装复合物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二者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归纳如下:(3)TEM图可以看出,S-1细菌与壳聚糖能相互作用形成网状结构;在一定的表面压下,壳聚糖与细菌S-1自组装形成的复合细菌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Langmuir槽单分子膜能稳定存在,不发生自解离的过程;相反地,疏水型细菌粒子LSH-5在气-液界面上不能稳定存在,会自发地从一个不稳定的非平衡状态向一个稳定的平衡态转变,使得体相里的细菌不断地吸附在界面上,直至界面达到饱和状态。(4)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大、醋酸浓度的增大、细菌浓度的增大、下相中离子(电荷)总数越大及下相盐度的增大,疏水型细菌粒子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都随之增大。
其他文献
糠醛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是我国大宗化工出口产品之一,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糠醛生产引起的三废污染相当严重,尤其是废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糠醛行业发展的
白菜类作物是重要的芸薹属蔬菜和油用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白菜类作物的氮高效利用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选育氮高效利用品种是提高氮肥利用率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