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一承上启下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西方影响全面地渗入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等各个领域,导致社会整体发展偏向西方化。在近代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园林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公园。 上海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已经取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从而成为西方文化输入中华的窗口,成为中外文化撞击交汇的中心地带;而且近代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公园的建设也最兴盛。因此,本文选择了近代上海的公园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对“西方文化”的概念做了界定,并且,试图分析西方思想如何对上海公园产生影响,而近代上海公园又是怎样接受,这些结果对现代城市公园建设是否有借鉴意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具体分析了各时期西方文化对近代上海公园产生的影响。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第一,西方城市公园的历史源头,可以一直上溯到遥远的古代。早自希腊时代起,野外生活,社交活动、体育运动就盛行不衰,城市里的广场、动运场、竞技场等,可视为今天公园的前身。古代西方的皇族、贵族还有将私人庭园、猎苑、林苑等向公众开放的风气。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现代城市公园诞生了。1843年11月上海开埠后,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上海,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他们开始在上海的租界地建造公园。1868年,上海第一个公园——外滩花园建成开放,上海建设公园的序幕由此拉开。上海的公园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的。 第二,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西方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被中国的进步人士拿来作为救国救亡的武器,“民主”得到大力宣传。而公园的本质就是为大众服务,是一切人平等享受的场所,是所有人劳动之余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民主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公园的建设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民国政府开始大力建造公园;不少进步人士也纷纷慕资建造公园,而且都是免费对外开放。从民国成立到1937年爆发战争,上海建造了数十个公园。 第三,由于西方人在上海租界地建造了不少公园,西方的造园手法也随之传入了中国。中国人开始见识到与中国传统园林截然不同的造园手法;另外,由于中国传统园林形式不太适合公园这种新的园林类型;所以,近代上海的公园越来越多的采用西方的造园手法。西式园林的平面布局、植物造景手法、水景营造手法、园林建筑营造手法都在近代上海的公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