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亦称太平洋鲑,隶属于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亚目(Salmonoidei),鲑科(Salmonidae),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生活在北纬35°以北的太平洋水域及其沿岸河流,为溯河洄游性鱼类。在中国大麻哈鱼分布于黑龙江,绥芬河和图们江等水系。因近年来对大麻哈鱼过度捕捞及环境污染,其资源已严重衰竭,故已引起世界各鱼源国的极大关注,不仅从生态、遗传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对大麻哈鱼进行了研究,而且还进行了大麻哈鱼规模化繁育、增殖放流与评价技术研究。本论文从两个方面对大麻哈鱼进行了研究:第一,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二,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长期暴露的方法,锶(Sr2+)处理设置4个浓度组,分别为10mg/L、20mg/L、30mg/L和40mg/L,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研究了锶(Sr2+)对大麻哈鱼稚鱼的生长、存活率、肌肉抗氧化酶、ATP酶、AKP酶活性及肝肾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的感觉器官、摄食器官、呼吸器官和游泳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关键器官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身体各部分中,头部和尾部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部为负异速生长,体高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头部器官中,眼径、口宽、吻长和眼后头长均为正异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胸鳍、腹鳍、背鳍、臀鳍、背鳍基、臀鳍基和尾鳍均为正异速生长,脂鳍为负异速生长,其中,腹鳍在12日龄、全长25.31㎜时出现生长拐点,但拐点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感觉器官、摄食器官、呼吸器官和游泳器官的快速发育,使出膜后的仔鱼能够以最短时间拥有对早期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各种能力。以上器官快速的完成发育后,迅速提高了仔鱼主动摄食及躲避捕食者的能力,从而快速地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2.大麻哈鱼肌肉组织中T-SOD活性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Sr2+浓度升高到20mg/L时,大麻哈鱼肌肉组织中T-SOD活性受到显著性诱导,随着Sr2+浓度升高对T-SOD开始表现出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有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的趋势,但T-SOD活性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Sr2+对大麻哈鱼肌肉CAT活性存在刺激诱导作用。当处理浓度为10mg/L和20mg/L时,CAT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CAT活性逐渐升高。除40mg/L浓度组外,不同Sr2+浓度会导致大麻哈鱼肌肉中GSH-PX活性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Sr2+浓度升高到30mg/L时,GSH-PX活性受到最高幅度的诱导,40mg/L浓度组抑制了GSH-PX活性,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r2+对GST活性影响与对GSH-PX活性影响相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在锶(Sr2+)的设置剂量范围内,各实验组大麻哈鱼稚鱼均能生长,但在锶(Sr2+)质量浓度较高情况下,大麻哈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锶(Sr2+)质量浓度为10mg/L时,各项生长指标和存活率最高。处理组大麻哈鱼肌肉Ca2+-ATP酶活性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Ca2+-ATP酶在Sr2+的诱导作用下活性有显著的的升高,但随着Sr2+添加量的增加,Ca2+-ATP酶活性有下降的趋势。Sr2+对大麻哈鱼稚鱼Na+/K+-ATP酶活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Sr2+组的Na+/K+-ATP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Sr2+添加量的增加,Na+/K+-ATP酶活性逐渐降低。Sr2+对大麻哈鱼AKP活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Na+/K+-ATP酶活性变化相似。处理组AKP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Sr2+添加量的增加,AKP酶活性逐渐降低,说明Sr2+添加量越高,其对AKP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强。结果提示,在对大麻哈鱼稚鱼长期的暴露实验中锶(Sr2+)的安全质量浓度应控制在10mg/L之内。4.通过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锶对大麻哈鱼稚鱼肝脏及肾脏的影响,实验进行了30天,结果显示,锶对大麻哈鱼稚鱼的肝脏有一定的影响,对照组、10mg/L组和20mg/L组的稚鱼肝细胞核大小均匀清晰,肝组织没有明显的变化,30mg/L组和40mg/L组,稚鱼部分肝细胞核变大,核质结构模糊。由此可见,随着锶浓度的升高,开始对锶肝组织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本实验未发现锶对肾脏显微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