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高效光纤传能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ewmy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联网在十四五规划中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期,成为了我国今后十年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之一。新规划中,“新基建”工程对物联网感知与监测设施提出了广覆盖、多参量、高精度的新要求。然而传统监测设施在诸如输电线路、地下管廊等需要电磁隔离的特殊场景受制于供能与通信手段无法正常运作,限制了物联网在此类场景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特殊场景的供能与监测问题,目前涌现的解决方案有光纤无源式监测和环境自供能技术。光纤无源式监测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的优势,但精确度不高且对监测参量有一定限制,环境自供能手段则在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对自然与气象条件有一定要求存在不可控的缺陷。光纤传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供能技术,因其具有供能稳定、抗电磁干扰、强绝缘和易部署等特性在电力供应领域开始受到关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能量传输手段。本文据此针对特殊场景下物联网感知与监测设施能源供应问题和通信需求,开展了长距离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系统方案研究,保证了对电子式传感器的稳定供能以及实现了数据安全传输。本文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模光纤的长距离能量传输方案。方案对光纤传能技术的电光转换、光波导传输和光电转换原理过程展开研究,并根据长距离条件下传统光纤传能方案光纤传输损耗过大的不足具体分析光纤传输损耗,指出可通过增大光源线宽结合使用中远红外光的方式降低了激光在光纤长距离传输中的损耗,使光纤传能远程应用具备可行性。2.研制了长距离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系统装置。装置基于长距离能量传输方案并利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了能量流与信息流共纤传输。系统的激光器发射光功率500 mW,传输距离10 km,光伏电池转换后可输出57 mW电功率,并具备最大1G速率信号光共纤回传的能力。3.实验验证了长距离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系统的实际可用性。实验系统结合了适用于光纤传能与信息共纤回传装置的传感监测节点以及系统软件平台,实现了蓄能源的充放电平衡及监测节点的稳定运行,证明了系统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物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设备数量的不断激增,网络边缘不得不面对越来越高的数据量和计算量挑战。将边缘网络的数据集中至云平台核心网络进行计算往往会带来高昂的传输成本和用户难以接受的处理时延。这使得移动边缘计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移动边缘网关是MEC的核心设备之一,其通过合理的资源协同调度,可以更实时和高效地处理移动用户设备的计算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入研究和逐步应用,更密集、更多样化的设备将接入网络,并要求网络在更加丰富的通信场景中提供高速率、低时延的高质量传输。诸如运动赛事实时转播、军事、工业实时通信、高铁及更高速轨道交通等日趋火热的领域中,信源往往是时刻运动的,随之产生的信道时变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也应实时、动态地调整,传统静态中继难以灵活应对此类场景。而无人机的实时可调整性及可规划性可以有效地辅助各种运动场景下的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也导致现代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一系列问题。从1992年~2020年,现代人肥胖率从3%上升到15%,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由此,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加入到健身的行列中来,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也开始慢慢的进入大家的视野辅助健身者们进行锻炼,FMS由7个动作组成,主要用于检测人体的基本能力成分,包括稳定性、活动范围、身体控制能力和平衡性,FMS测试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获取高速的信息传输速率和兼容不同的通信标准,通信设备朝着多频多模式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需要传输的调制信号即使经过削峰后仍然具有较高的峰均比,信号带宽也越来越宽,为满足多频带、宽带高峰均比信号的高效放大需求,本文针对双频带功率放大器的带宽拓展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双频带阻抗匹配技术的研究,双频宽带单管功率放大器的设计和双频宽带Doherty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本文的创新点和主
5G带来了新的垂直应用和业务场景,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为网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定制化的切片通过在同一物理基础网络上分隔出多个互相隔离的虚拟网络来为不同的业务提供定制化服务。接入网作为智能设备与核心网之间连接的桥梁,可实现业务的接入和资源保障,同时需要灵活的切分来保障切片的定制化和隔离性。然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接入网侧大规模的业务接入和动态变化的需求以及智能设备的移动性为定制化切
随着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研究越来越深入,相关技术正逐步赋能于嵌入式设备,为其提供更强的计算分析能力。深度学习环境部署和目标检测模型训练对于嵌入式开发人员存在着一定的行业门槛。当前,公交运营监控管理中也逐渐应用嵌入式目标检测。因此,为了降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技术的应用难度,本文提出了一个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设计方案,从而提供了一个具备较强通用性的、操作流程简便化的嵌入式目标检测平台,使其可以用于多种公交监控
当前,信息网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现代密码学基于计算复杂度的加密方式,在未来可能很容易被量子计算机破解。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作为一种基于量子力学性质的信息加密技术,可以为两个通信节点提供理论上绝对安全的密钥从而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为了实现QKD系统的广泛部署,满足多用户间的加密需求,面向多点互联的QKD网络也逐步进入产业化。但是目前QKD网
在移动边缘计算中,由于移动设备自身计算资源和移动边缘云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移动设备中应用程序的执行不能满足时延需求,论文针对移动边缘计算中的计算卸载和资源分配联合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分别利用中心云辅助和博弈方法决策移动设备的计算任务卸载和系统资源分配,有效降低应用程序的执行时延和移动边缘节点的能耗成本。论文关注的主要研究点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移动边缘计算系统资源的有限性,提出中心云辅
移动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和计算密集型应用的蓬勃发展为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处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将原本位于核心云的服务和功能下沉到网络边缘,以实现从用户到MEC服务器的近距离计算卸载,从而满足计算密集型应用在低时延和高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关键需求。然而,由于MEC服务器的资源有限,当用户请求超过了其服务能力时,MEC卸载很难
多平面光转换(MPLC)在光束控制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在模式复用、空间光通信、激光焦点控制、量子通信等方面均可以看到多平面光转换技术的身影。本文开展了基于多平面光转换的光纤模式复用解复用技术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1、实现了基于波前匹配算法的模式复用MPLC,研究了传统三角排布的HG模式复用MPLC的耦合效率,通过仿真证明了不同模式之间耦合效率的锋状差异与目标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