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以生甘遂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不同提取部位毒性大小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运用热分析技术,分析生甘遂不同提取部位的热解燃烧特性,得到醋甘遂炮制的最佳温度点;以大戟二烯醇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曲面实验优化醋甘遂炮制工艺;借助于利尿实验及急性毒性实验、肠道毒性实验,研究甘遂醋炙前后药效作用及其毒性的变化,并从抗炎因子、促炎因子的水平对甘遂炮制减毒的机理进行初步探究。方法1.以生甘遂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为研究对象,运用CCK-8法及LDH活性检测法,比较生甘遂不同提取部位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细胞)毒性的大小,进行毒性部位的筛选。2.运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技术,对生甘遂粉末、甘遂对照药材粉末、甘遂不同提取部位进行热解燃烧特性的研究,得到醋甘遂的最佳炮制温度点。3.以甘遂中大戟二烯醇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实验研究加醋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醋炙甘遂炮制工艺的影响,优选出最佳炮制条件。4.建立小鼠水负荷模型,进行甘遂不同炮制品对水负荷小鼠利尿作用的对比研究。5.以ICR小鼠为研究对象,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生甘遂与醋甘遂的LD50值;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开展小鼠胃排空及肠推进实验,研究生甘遂与醋甘遂对小鼠胃肠道毒性的影响。6.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甘遂生品、醋炙品对大鼠胃肠道的病理损伤情况,测定肝脏、脾脏、肾脏指数以及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IL-4、IL-10水平,研究甘遂醋炙减毒的炮制机理。结果1.CCK-8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结果与LDH活性检测实验结果一致,提示生甘遂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各部位毒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部位、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2.根据生甘遂不同提取部位热解燃烧特性的不同,以挥发分释放阶段为主要分析对象推断出甘遂醋炙的最佳炮制温度点为276.4℃,炮制温度上限为329.4℃。3.醋甘遂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为:取生甘遂适量,加入米醋量为30%,在270℃下炒制3.5 min。4.在给药12h后,阳性组及各给药组均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给药36h后,阳性组、生甘遂高剂量组、醋甘遂高剂量组表现出较强的利尿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具极显著性差异(P<0.01),即阳性药在给药后3h内利尿作用较强,36h内逐渐减弱;而生甘遂高剂量组及醋甘遂高剂量组在给药36h之间利尿作用升高,提示甘遂高剂量利尿作用持久。5.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得到生甘遂的LD50为77.91±5.88 g/kg,95%置信区间为79.469-103.80 g/kg,醋甘遂的LD50为129.89±3.25g/kg,95%置信区间为112.88-149.49 g/kg。从胃排空及肠推进实验中可以得到,生甘遂各剂量组与醋甘遂各剂量组对小鼠的小肠推进作用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除生高组以外的其余各给药组的胃残留率均极显著小于空白组(P<0.01),说明甘遂不同炮制品对胃排空具有促进作用,并且生甘遂对胃排空及肠推进的促进作用均强于醋甘遂各组。6.通对大鼠十二指肠和空肠进行病理学检测发现甘遂生品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包括粘膜绒毛上皮细胞水肿、增生、坏死、脱落等现象,不同剂量组之间,随剂量升高,刺激作用愈加显著。而不同炮制品之间,醋炙品对肠道的刺激作用较轻。同时,甘遂生品各剂量组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生高组的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相比,醋低组、醋中组、醋高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甘遂醋炙后降低对大鼠的肝脏毒性、脾脏毒性。而中、高剂量的生甘遂、醋甘遂与空白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对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生甘遂高剂量组的损伤作用最强,而低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的生甘遂与醋甘遂对肾脏无毒性。从甘遂生品与醋炙品对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得知,甘遂醋炙品与生品相比IL-4、IL-1β的水平较高,TNF-α、IL-6、IL-1β水平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在甘遂毒性部位确认的基础上,运用热分析技术分析甘遂不同提取部位的热解特性,得到甘遂醋炙的最佳温度点为276.4℃。以此温度点为参比,运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醋甘遂的工艺参数,即加醋量为30%,270℃下炒制3.5min。在生甘遂与最佳炮制工艺制得的醋甘遂的药效及毒性的对比中发现,醋甘遂具有减毒存效的作用,其作用的大鼠血清中抗炎因子的水平相对升高,可见甘遂醋炙后毒性降低可能与纠正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之间的失衡有关,为甘遂的炮制减毒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