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数水体中,磷是限制性养分,因此控制磷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湿地系统拥有多种磷素截留机制,其中植被截留机制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北京市野鸭湖湿地位于官厅水库上游,在截留养分、预防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以野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跟踪采样实验和人工模拟湿地实验,研究了野鸭湖湿地挺水植物与环境的磷交换过程,对该湿地挺水植物系统磷素截留总量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此同时,通过人工模拟湿地实验分析了影响湿地挺水植物磷素吸收的因素,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对植物磷素吸收与释放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如下:在垂直于河流的水分梯度上,由河岸到河流中心植物磷含量逐渐增大;沿河流流向,从上游到下游,水体总磷含量和植物总磷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野鸭湖湿地4种优势挺水植物单位面积的磷素蓄积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茭白和香蒲磷素蓄积能力较高,扁秆藨草次之,芦苇最低。研究区域中4种挺水植物磷素蓄积总量为香蒲>茭白>>芦苇>>扁秆藨草。2010年蓄积总量在夏季达到峰值2210.8kg,冬季最低,为1263.5kg;2011年蓄积总量仍为夏季最高,达2595.1kr,冬季最低,为375.7kg。从总体来看,冬季→春季→夏季是磷素从环境向挺水植物系统中蓄积的过程,而夏季→秋季→冬季则是磷素从挺水植物系统向环境释放的过程。野鸭湖湿地挺水植物枯落物分解速率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冬最低。相对于其他元素,磷的释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从2011年4月投放分解袋开始至12月最后一次采集分解袋样品结束,四种植物分解袋的生物量呈现下降趋势,但磷含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总的磷蓄积量的变化则是扁秆藨草和芦苇上升,茭白和香蒲下降。各模拟湿地实验组系统磷素截留总量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动态,基质中的磷素净积累量呈现出逐步降低后逐步回升的变化动态,第三运行周期到第五周期(2011年7月3日-8月23日)期间出现系统磷素截留量的峰值和基质净积累量的最低值。不同植物对营养液磷素的利用率不同,茭白和香蒲利用率较高,在92%左右,扁秆藨草和芦苇较低,在85%左右;在正常供磷水平(0.05g/d)下,茭自和香蒲组中植物磷素净积累量为分别为1010mg和943mg,扁秆藨草和芦苇仅分别为528mg和535mg。当供磷水平较低时,磷素主要用于植物生长,在基质中的净积累量基本可以忽略;当供磷水平提高至0.53g/d时,植物积累能力还具备上升空间,而基质则出现积累能力趋于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