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比股骨前外侧皮质开窗技术、大转子延长截骨术(Extended Trochanteric Osteotomy)及未截骨在取出困难的股骨侧假体翻修术中的疗效分析。[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 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用股骨开窗技术行股骨侧翻修术患者18例(18髋)。选择同期在我院未开窗行股骨侧翻修的患者19例(19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使用大转子延长截骨术(ETO)行翻修患者10例(10髋);未截骨从股骨近端彻底清除骨水泥完成翻修手术的患者9例(9髋)。2.开窗手术方法:参考影像资料及术前测量,确定原假体骨长入区域或骨水泥套的长度,用电刀画线标记出开窗位置,用细钻在画线四个角落沿线打孔,然后用摆据片行股骨开窗截骨,保证每个截骨面为60°的斜面,以便截骨块回植时能够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对初次置换为骨水泥柄患者,开窗末端应超过骨水泥远端或骨水泥塞远端;对于初次置换使用生物型假体的患者,开窗末端超过假体骨长入远端。开窗长度及宽度根据假体及髓腔大小而定,通过开窗孔,用骨刀敲击,直视下清除皮质骨与假体之间的骨水泥或长入的骨,若此时假体柄仍取出困难,可结合取柄器在假体末端将其逆行打出。假体取出后,则可使用骨刀、骨凿及刮匙伸入髓腔,仔细清除所有骨水泥,必要时可以向近端或远端延长开窗范围以协助骨水泥的取出。开窗直视下扩髓,若近端骨缺损较少则使用普通生物柄翻修;若不适宜近端固定的则使用全涂层长柄假体翻修,假体固定远端超过开窗末端2cm。仔细观察有无骨折或穿孔,将开窗骨块回植,有腔隙性骨缺损者可使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打压植骨,用可吸收线缝合压迫固定骨块,不使用钢丝或钢缆捆绑固定。3.①记录手术时间及失血量,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术后6周,3月,6月,12个月,之后每年复查。未能返院行常规复查的,行电话随访。②使用Harris评分以评估髋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情况,MRC评分评估外展肌力。③用影像学随访观察假体位置及开窗骨块愈合情况,对比术前术后及每次复查的X线,观察开窗截骨块愈合情况,假体位置,有无假体周围骨丢失,有无骨皮质穿凿、假体松动、下沉、感染等情况发生。④评估并记录有无钢丝钢缆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钢丝断裂,钢丝周围滑囊炎及转子区域疼痛等。4.将上述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评分、VAS评分、及外展肌力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①手术时间开窗组(180.55±20.50)min短于未截骨组手术时间(222.22±17.87)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TO组(178.00±22.5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开窗组(822.22±163.79)mL低于未截骨组(1055.55±101.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TO组(760.00±179.19)m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术后6月、1年时,开窗组与未截骨组比较,Harris评分、外展肌力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时,开窗组Harris评分高于ET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为使用ETO技术的患者早期避免主动外展功能锻炼,早期不便测量外展肌力评分;术后1年时,开窗组外展肌力评分高于ET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随访期间开窗组有2例下沉,但不影响假体稳定性,前3月分别下沉5m、7mm,随访6月后未见进一步下沉;ETO组未见假体下沉及截骨块移位。随访1年时假体柄均稳定,X线片示两组患者截骨块均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或明显畸形愈合。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可负重行走,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一例有再次翻修指征,无假体松动、感染,无皮质骨块移位。④短期回访未见钢丝钢缆相关的并发症。[结 论]1.与未截骨清除骨水泥行翻修的病例比较,股骨开窗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短期随访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2.与ETO相比股骨近端前外侧开窗技术,不涉及股骨近端边缘,保留附着在上面的肌肉,患者在早期主动活动髋关节时无需担心截骨块移位等情况,且可使用普通生物柄翻修,短期随访示髋关节功能优于ETO组。3.股骨开窗截骨块较小,可不使用钢缆或钛捆绑带固定。可避免环扎固定相关的血供损伤,骨溶解及环扎压力导致的骨坏死,固定物断裂移动等并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