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O3:Eu3+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离子特殊的电子构型、丰富的电子能级使稀土发光材料在信息显示、照明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其中Eu3+参与发光的红色荧光粉是稀土发光的热点之一。目前商用的红色荧光粉是Eu3+掺杂Y2O2S,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许多机构开始倾向于用Y2O3作为基质材料。另一方面,这种材料一般通过高温固相烧结手段来合成,不能达到尺寸均一的颗粒。而显示技术在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 FED)、等离子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 PDP)等方面的应用,要求发光材料具有适当的微观形貌。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研究了掺杂Y2O3:Eu3+和微观形貌变化来对发光性能的影响。本论文首先用溶胶凝胶法掺杂Li+离子来观察晶场环境对Y2O3:Eu3+发光的影响。通过对其物相分析和光谱测量探讨了Li+离子掺杂浓度对晶粒尺寸和发光性能的影响,找到了掺杂Li+离子的最佳浓度。发现Li+离子的掺杂不仅改变了晶场环境,而且能够帮助晶粒增长,起到了助熔剂的作用。通过水热合成法探讨了Y2O3:Eu3+在不同水热条件下微观形貌的变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的水热温度条件下倾向于生长成片状结构;高的水热温度下倾向于生长成棒状结构。进行的红外吸收谱分析和光谱测量表明形貌对发光有重要的影响,发现高化学势条件下有助于发光强度的提高。红外测试和光谱测量表明,形貌对发光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样品表面缺陷和悬挂键的减少无辐射跃迁降低,发光强度逐渐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唐代陶瓷呈现出饱满浑厚、大气磅礴的美学风格,两宋陶瓷的审美风尚是清秀雅致的,陶瓷作为时代文化思潮的一种物化存在,这一演变历程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审美情趣乃至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本文主要从陶瓷的造型、装饰、釉色等三个方面分析唐宋陶瓷艺术风格。  关键词:唐宋陶瓷 造型 装饰 釉色  中国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商周时期,出现了原
近几十年来,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晶由于不受组织自体荧光干扰、组织穿透深度深等优点,在生物荧光标记和生物成像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制备形貌可控的纳米晶以及提高其
本文主要研究铁磁/铁电复合材料在微振动环境下(波动应力场中)的发电机理及应力微振发电器件的制备。我们首先研究了铁磁材料中的应力变磁导效应,即磁性材料在外加应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