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由于胸外科手术(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术)术后慢性疼痛的针对性研究偏少、国内研究少于国外研究、部分研究的样本偏小、预测因素如焦虑和年龄等分类不细化等现象的存在,本文旨在探讨胸外科术后患者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山东省胸科医院择期胸外科手术的部分病人(378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观察和参考文献等,对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进而分重点、有计划的进行访谈、观察、测量、分类和记录。手术前及时对病人进行访视,仔细访谈、客观核实、详细记录和合理分类病人的基础信息,如年龄(18~30、31~50、51~70、≥70)、性别、体重指数、ASA级别(Ⅰ、Ⅱ级)、吸烟情况、酗酒情况、已婚/单身、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运动情况、术前1天焦虑值(20~30、30~40、>40)等。在术中和术后,对预测因素信息进行仔细查阅、准确测量和详细记录等,如切口长度、手术类型(胸腔镜术、中转开胸术、开胸术)、麻醉信息、手术时长、切口位置(左/右)、引流时长、术后(第1、2、3、5、7天)活动时疼痛值、术后2个月活动时疼痛值、术后1天焦虑值(20~30、30~40、>40)、术后7天焦虑值(20~30、30~40、>40)等。本研究测量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状态焦虑问卷(SAI)和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等。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本研究采用了医院访视、现场观察、查阅记录、电话访谈、QQ沟通、微信交流、医院复查或者上门访视等方式方法,以便最大限度的获得每位患者的有效信息。依据术后2个月时疼痛情况,计算CPSP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CPSP组和Non-CPSP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总结和确定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随后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CPSP(因变量)和影响因素(协变量)之间关系,进而确认CPSP危险因素。 结果: 在本研究中,共完成349例患者的预定随访,随访成功率92.3%;共发现有91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活动时疼痛,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6.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切口长度、手术类型、术前1天焦虑值(>40)、术后1天焦虑值(>40)和术后活动时疼痛值(第1、2、3天)共7个预测因素,在CPSP组和Non-CPS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术前1天焦虑值大于40、术后1天焦虑值大于40、术后1天活动时疼痛值和术后2天活动时疼痛值共4个协变量,与术后慢性疼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外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6.1%。术前1天焦虑(>40)、术后1天焦虑(>40)、术后1天活动时疼痛和术后2天活动时疼痛是本次胸外科术后慢性疼痛研究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