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北侧,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大地构造位置划属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带(J-K)。冈底斯成矿带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沿岩浆-构造带分布大量侏罗纪-白垩纪的中-酸性侵入岩体和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晚古生代以后区域经历了新特提斯洋壳裂解与俯冲、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运动。伴随区域构造的演化,冈底斯地区发生了大量岩浆活动及其一系列成矿作用,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冈底斯成矿带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矿成矿带,尼木-墨竹工卡地区为冈底斯成矿带内斑岩铜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内从西到东主要分布有白容、岗讲、冲江、厅宫、达布、拉抗俄、驱龙等斑岩铜矿床,在部分斑岩铜矿床外围同时分布有汤巴拉、甲玛、知不拉等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本文选取尼木-墨竹工卡地区作为研究区,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多源-多层次找矿信息提取方法对区域断裂构造、侵入岩体、矿床的分布信息进行了提取,总结了区域构造与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典型斑岩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相关性和演化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斑岩铜矿床的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进行地质构造遥感解译,分析区域线性构造特征,首次提出冈底斯成矿带线性构造的具有南北分带特征和东西差异特征。基于遥感技术在获取区域地质宏观特征方面的优势,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冈底斯成矿带的线性构造信息。论文指出冈底斯成矿带线性构造总体为近东西向带状分布,按线性构造局部的差异特征,线性构造在南北方向可划分出南、中、北三条东西向条带;区域当雄-羊八井断裂东西两侧线性构造特征差异明显,从而在断裂东西两侧分别形成不同的线性构造体系。(2)进行区域构造与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建立不同空间层次的构造与矿床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总结了区域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论文从成矿带-矿集区-典型矿床的空间层次分析了构造与矿床的相关性。矿床在区域上的空间分布具有呈东西带状分布和近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在部分区域矿床富集形成矿集区。在构造控矿方面,区域一级构造(如雅江缝合带)控制冈底斯成矿带的成矿特征,区域二级构造(如区域次级构造单元边缘的断裂)控制矿集区的成矿特征,区域三级构造则直接影响矿床的分布特征,线性构造叠加环形构造部位是矿床形成的有利环境。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冲江-厅宫、拉抗俄-驱龙矿集区的分布位置为拉萨弧间盆地边缘带,为盆山转换部位,区域次级构造单元分界线附近(如盆山转换部位)是研究区内斑岩铜矿分布的主要区域。(3)分析研究区构造与矿床的分布特征,提出构造、岩浆与成矿关系密切,构造与岩浆是研究区内斑岩铜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研究区斑岩铜矿床为构造-岩浆耦合作用成矿。冈底斯成矿带自晚古生代以来发生的特提斯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后碰撞阶段板块汇聚和伸展走滑等构造作用及多期次的火山-侵入岩浆活动为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大地构造环境。研究区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于中新世(18~13Ma)冈底斯造山带由汇聚造山阶段转换为伸展走滑阶段,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喜玛拉雅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同步。矿床的空间分布受构造带和火山-岩浆带的双重控制,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性,成矿作用与喜玛拉雅期沿断裂上侵的中酸性、浅成小斑岩岩体关系密切。(4)依据研究区斑岩铜矿床成矿特征进行成矿预测。本文在斑岩铜矿成矿特征研究基础上圈定了找矿远景区,指出研究区找矿潜力巨大,区内的冲江-厅宫、达布、拉抗俄-驱龙等区域外围及深部是以后找矿工作的重点区域。(5)多源-多层次找矿信息提取方法技术的建立和具体应用。论文建立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多源-多层次信息提取方法,进行了多层次的找矿信息提取,综合多源找矿信息进行研究区斑岩铜矿成矿规律研究。多源-多层次找矿信息提取方法在区域找矿方法方面进行了改进性创新,为今后区域找矿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