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预警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各环境要素的监测和有关文献资料,探讨了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了该海域无机氮、磷酸盐、叶绿素a、COD的时空分布和赤潮生物的组成及生态分布特点。   磷酸盐是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磷酸盐的多寡往往决定了赤潮是否发生以及规模的大小。根据对该海域磷酸盐的调查数据,运用一维垂直扩散对流模型对磷酸盐的循环、再生和垂直通量进行了计算:磷酸盐的再生速率分别为6.10μmol/L和30.51μmol/L,典型上升流区磷酸盐的平均垂直通量达到了50.16mg/(m2·d)。该结果说明,磷酸盐的再生速率、再生量和垂直通量很大,磷酸盐的再生和垂直通量是赤潮的发生最关键因素之一。   富营养化是赤潮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长江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研究。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模型,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口门附近为富营养水平,富营养化程度由西向东逐步降低,124°E以东海域属于贫营养水水平;赤潮发生区域与水体中、富营养分布区域相一致。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赤潮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环境因子的研究和分析,分别建立了基于BP人工网络的赤潮预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赤潮预警模型。根据长江口赤潮多发区的环境特征以及中肋骨条藻发生赤潮前的环境特征,确定了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时典型的水温差值、盐度差值、磷酸盐浓度、硝酸盐浓度、铁浓度、溶解氧昼夜差值和中肋骨条藻密度七项指标的阈值范围,以此为基础生成足够多的(1200个)用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检验的样本,建立了基于前向多层神经网络的赤潮预警模型。以水温差值、盐度差值、磷酸盐浓度、硝酸盐浓度、铁浓度、溶解氧昼夜差值为自变量,中肋骨条藻细胞密度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赤潮预警模型。
其他文献
贻贝是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厚壳贻贝是我国的南方品种,1973年,紫贻贝从北方移植到浙江嵊泗厚壳贻贝养殖海区进行养殖,最近几年出现了外形上有别于厚壳贻贝与紫贻贝的个体,本研究
研究了温棚饲养凡纳滨对虾模式下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特征和换水量对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特征以及4-5月温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