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山东水浒文化故里的水浒文化的生成与当代运作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类学的角度,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视角,对水浒故里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内容涉及水浒文化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及其在期间作为文化资本的运作过程。重点论述了水浒文化旅游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的当代空间运作。本文尝试运用人类学实践理论、空间理论(含文化资本)和遗产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社会学等相关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以期对水浒文化在当前时空下产生的意义及人们对它的现实运作做出合理的阐释。水浒文化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学根基,又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作载体,其丰富的地方传说是当地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地方性知识的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把水浒区域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文化称为水浒文化,这与其他人多倾向于文学方面从小说文本出发进行阐释颇为不同,他们认为由于小说《水浒传》的出现才出现了水浒文化,即从北宋宋江起义以来才有水浒文化一说,笔者认为是历史悠久的水浒文化成就了小说《水浒传》,它体现了水浒区域的水浒文化,是水浒文化重要的最优秀的载体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是新的尝试,丰富了人类学研究的面向,这也是本文最具学术创新之处。 以前对水浒文化的研究很少有以水浒文化为题材的人类学研究,人类学视角强调整体性观察和联系的观点,强调借助田野研究方法回归“本地人观点”。因此,本文的三个重点是: 一、地理位置的独特,造就独特的地方文化。对水浒文化故里四县的历史、地理沿革进行人类学考察,对水浒一词的历史溯源、区域变迁进行了详细考查和论证。这是水浒文化产生的客观现实条件。 二、探讨水浒文化渊源,走进水浒文化资本生成空间。论述水浒文化由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而在民间口头流传到小说《水浒传》成书的生成过程,以及近代社会毛泽东对水浒人物的意义解读和利用,阐释了水浒文化和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水浒传》文化的关系,说明了水浒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宋江起义的小说载体,使水浒文化资本生成彰显。 三、空间场域的展演,实现“过去的重建”。遗产价值的核心是原真性(本真性)和完整性,实际上任何“过去”都无法完整“重现”。“重建”中如何表达“本地观点”,如何利用历史“黏合剂”,本文用两章的篇幅来讨论这个转变。由于历史不能重演,因而采用印证的办法来实现。让景点遗址遗迹作为物证,实现对“记忆”的补充,重构时代记忆。论述了水浒故里的现代旅游文化空间建构与争夺,及水浒文化旅游价值符号解读,其背后则是“文化资本”的逻辑表现。“民间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文化资源”的排他性,在当下如此吊诡地并置,“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改造为政治经济意义的“遗产”。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水浒文化蕴含的经济价值显露出来,水浒故地四县旅游资源被人为分割,水浒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热点问题,在这种社会空间场域中,文化推手的活动、水浒文化的各种载体以及非物质的“遗产”形态在当下的展演的考察,即共时性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内容最为详实且较为权威的论述。 最后,论文通过对山东水浒文化资本生成与运作的探析、论述,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水浒文化旅游与申遗实质上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民族——国家话语权力的建构逻辑过程,在这一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空间场域中,人们围绕着水浒文化资本,进行着水浒传统文化的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