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抗胰腺外分泌腺抗体(PAB)和抗杯状细胞抗体(GAB)在IBD中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的160例IBD患者。其中UC共120例,CD共40例,另纳入同期40例除外IBD的消化道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四种抗体水平。结果:(1)单一抗体检测UC组、CD组及对照组中,pANCA的阳性率分别为73.3%、25.0%、17.5%,UC组显著高于CD组和对照组(c~2值分别为29.528和38.771,P值均小于0.001);GAB的阳性率分别为17.5%、32.5%、10.0%,CD组显著高于UC组和对照组(c~2值分别为4.034和6.050,P值分别为0.045和0.014);ASCA的阳性率均较低,分别为3.3%、17.5%、5.0%,但CD组显著高于UC组(c~2值为7.322,P值为0.007);PAB的阳性率分别为35.0%、27.5%、17.5%,U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c~2值为4.324,P值为0.038)。(2)联合抗体检测pANCA+/GAB-鉴别UC和CD的特异性为82.5%,阳性预测值为91.0%;GAB+/pANCA-鉴别CD和UC的特异性为96.7%,阳性预测值为71.4%;pANCA+/ASCA-鉴别UC和CD的特异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91.4%;ASCA+/pANCA-鉴别CD和UC的特异性为99.2%,阳性预测值为88.3%。(3)抗体表达与疾病特征的关系UC患者中,四种抗体的阳性率在不同的疾病确诊年龄、病变部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中,pANCA、ASCA、PAB的阳性率在不同的疾病确诊年龄、疾病行为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B阳性率在不同的疾病行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值为4.748,P值为0.029),53.3%易发生肛周病变。pANCA、PAB、GAB的阳性率在不同的病变部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CA阳性在不同的病变部位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值为8.219,P值为0.042),60%易发生于回肠末端。(4)抗体表达与治疗方式的关系UC组和CD组,四种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治疗方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中,p ANCA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为UC的特异性抗体,可用于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ASCA、GAB和PAB有明显差异:(1)ASCA的敏感性明显偏低,只能作为确诊IBD的鉴别诊断;(2)GAB阳性多见于CD,为CD的特异性抗体,且有助于CD的筛查;(3)PAB阳性多见于UC,但其不适用于单独作为IB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这可能与样本的选择、种群遗传背景、实验方法不同等因素相关。3、联合抗体检测明显提高了检验效能,p ANCA联合GAB有助于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pANCA联合ASCA有助于确诊IBD的鉴别诊断。4、GAB阳性的CD患者易发生肛周病变;ASCA阳性的CD患者病变易累及回肠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