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论文以含水煤层中注入CO2后引起的气、水微观动态相互作用为研究切入点,利用建立的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煤的润湿性、气-水相对渗透率等分析新技术,系统研究了煤层注入CO2引起的气体置换效应、煤储层润湿性变化效应和气-水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等,建立了评价CO2注入置换效率的定量化评价模型,实现了对CO2注入过程中气、水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利用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子课题《煤储层特性精细描述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煤储层流体微观相互作用的动态地质效应》; 华北油田分公司校企合作项目《沁南地区煤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及开发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煤储层气、水原位识别技术基础实验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优秀导师基金《煤储层多相流动态耦合机理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含水煤层中注入CO2后引起的气、水微观动态相互作用为研究切入点,利用建立的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煤的润湿性、气-水相对渗透率等分析新技术,系统研究了煤层注入CO2引起的气体置换效应、煤储层润湿性变化效应和气-水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等,建立了评价CO2注入置换效率的定量化评价模型,实现了对CO2注入过程中气、水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利用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CO2置换甲烷过程中煤中吸附态及自由态甲烷变化进行了定量模拟,系统分析了CO2气体注入对不同煤样中甲烷解吸和置换作用的影响规律,即随注入量增加,CO2对甲烷的置换效率逐渐减弱;低煤阶煤的置换效率比高煤阶煤明显较差;较低的注入温度、较高的注入压力和减低的煤层初始含水饱和度等都有利于提高置换能力。(2)结合非稳态法,搭建了一套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气、水相对渗透率测量装置,并建立了相对渗透率测量新方法。通过NMR直接计算煤样中水的定量变化从而获得被驱替水量,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准确获取驱替水量的难题。利用该方法对系列烟煤和无烟煤样品开展了不同应力下气、水相对渗透率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烟煤和无烟煤样品的相渗曲线总体呈现出“残余水饱和度高、等渗点含水饱和度高、两相流区窄”等特点;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向低气体饱和度方向移动。(3)建立了一套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判断煤润湿性的新方法:利用NMR获得反映煤中不同状态水分布的T2谱图;根据谱峰的位置和幅度获得了反映润湿性的T2谱的几何平均值(T2g)结合常规方法测的润湿角(θ)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T2g与润湿角的关系式:θ=84.6×T2g+52.5;利用该式和样品的核磁共振T2谱来定量评价煤的润湿性。开展了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煤-水-气(CO2)润湿性变化物理模拟实验,CO2注入可明显改变煤的润湿性。注入CO2气体的压力越大、温度越低,对煤样的润湿性改变越大;煤的吸附作用、气/液/固三相界面张力和CO2的水溶解三个要素决定了润湿性的改变。(4)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物理模拟了煤层中注入CO2置换煤中水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CO2注入对煤中的吸附态水具有明显的置换作用,并建立了CO2气体注入对水的置换量的计算模型:(?)。CO2的注入置换效率与煤的气体吸附能力以及煤样的煤岩、煤质和孔隙结构等有关。
其他文献
冠心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冠心病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的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其最理想的治疗措施是实现冠状动脉的再通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心肌水平的完全再灌注,即心肌微循环再灌注;防治再灌注损伤及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正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心肌在心脏功能恢复后得到血液再灌注的同时,由于这个过程能够激活免疫反应,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逐渐被认识为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网络异常疾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存在局部功能连接或远隔功能连接的异常,但是局部功能连接变化相关的远隔功能连接改变很少被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纳入早期未服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和正常被试,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Re Ho)方法比较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局部功能连接差异,利用这些局部功能连接的差异作为种子点,进一步分析它们远隔
背景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报道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肿瘤,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肺癌人群的85%。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呈现新的特点,其中肺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复发转移是影响肺腺癌患者治疗和预后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筛查肺腺癌转移相关基因,并阐明其调控机制是当前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方法本研究前期收集TCGA肺腺癌数据库,GEO肺腺癌数据集(GSE19804,60对肺腺癌样本)以及本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女性常见异质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其确切病因不明。本研究通过建立具有PCOS高雄激素表型的小鼠模型,对其卵巢组织进行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在PCOS患者中进行验证,初步探讨高雄激素表型PCOS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于成年雌性ICR小鼠(8周龄)妊娠第16-18天,每日皮下注射350μg双氢睾酮(DHT),出生雌性后代为PNA(Prenatall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