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三种不同的术后镇痛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疼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中,挑选择期初次拟行TKA手术的75例患者列入本研究。依据术后镇痛方式的选择不同,将7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continuous adductor canal block combined with periarticular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CACB+PLIA)(CA+P组)、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combined with periarticular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CFNB+PLIA)(CF+P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continuous epidural analgesia group,CEA)(CE组)。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采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术中CA+P、CF+P组患者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50 mL 0.2%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行浸润阻滞,手术结束后这两组患者分别予超声引导下CACB和CFNB,而CE组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持续术后镇痛治疗。术后随访这75例患者,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12、24、48、72 h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股四头肌肌力,记录所有患者术后1、2、3 d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o),统计补救性镇痛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1、与CA+P组相比,CF+P组患者术后静息及活动状态下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CE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活动状态下术后24、48、72 h VA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CA+P组相比,CF+P组和CE组患者术后6、12、24 h股四头肌肌力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8、72 h肌力下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与CA+P组相比,CF+P组和CE组两组患者术后1、2、3 d的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使用补救地佐辛,CA+P组有8例患者,平均药物用量为(1.8±2.84mg);CF+P组有12例,平均药物用量为(3.13±3.55mg);CE组有18例,平均药物用量为(7.39±4.23mg)。与CA+P组相比,CF+P组术后使用补救性地佐辛的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E组补救性地佐辛的使用剂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CA+P组相比,CF+P组患者术后下肢无力感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瘙痒、尿潴留的并发症增加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术后瘙痒、下肢无力感、尿潴留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低氧的并发症。结论:对比连续硬膜外镇痛、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这两种镇痛方式,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效果更为完善,对股四头肌的影响更小,术后早期的关节屈曲度更大,而不良反应相对更少,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功能锻炼,有助于TKA术后的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