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胃瘫发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术后诱发胃瘫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发生胃瘫后的治疗方法。[方 法]收集了 2016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15日之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将其纳入回顾性数据库进行分析。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了 1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ISGPS术后胃瘫分级的标准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来确定胃瘫的分组,根据是否发生胃瘫分为胃瘫组(31例)和非胃瘫组(9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卡方(χ2)检验)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选定的研究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本研究中是根据125例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情况来选定分析因素,其中术前情况将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胆红素水平及白蛋白含量纳入分析因素中;术中主要是根据术中情况(手术耗时、失血量、输血是否、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四周淋巴结(N14)的清扫范围)进行分析;术后根据术后第一天白蛋白含量及出现的腹腔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术后恢复进食后出现乳糜漏再次使用生长抑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对PD术后出现胃瘫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结 果](1)术前分析因素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包括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以及术前白蛋白含量;而性别、合并高血压、术前胆红素水平与胃瘫发生无显著性关系(P>0.05)。(2)术中情况分析的因素中发现,发生胃瘫风险升高的有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及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四周淋巴结(N14)的清扫范围,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中输血与否与胃瘫的发生无显著性关系(P>0.05)。(3)患者术后合并腹腔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术后恢复进食后出现乳糜漏再次使用生长抑素)发生胃瘫的风险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的白蛋白含量与胃瘫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05)。(4)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胃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术前白蛋白含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四周淋巴结(N14)的清扫范围及术后腹腔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术后恢复进食后出现乳糜漏再次使用生长抑素)。其中术前白蛋白含量<30g/L的患者比术前白蛋白水平≥30g/L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胃瘫发生风险,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708,95%CI=1.300-2.245);与术中失血量<500ml相比较,术中失血量≧500ml的患者术后胃瘫发生的风险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9.717,95%CI=4.741-3.446);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四周淋巴结(N14)扩大清扫的患者比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四周淋巴结(N14)常规清扫患者发生胃瘫的风险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647,95%CI=1.149-6.095);术后出现腹腔并发症患者发生胃瘫的风险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胰瘘:P<0.05,OR=1.655,95%CI=1.242-2.204、胆瘘:P<0.05,OR=1.559,95%CI=1.417-1.749、腹腔积液:P<0.05,OR=2.024,95%CI=1.530-2.677、消化道出血:P<0.05,OR=1.347,95%CI=1.007-1.803、术后恢复进食后出现乳糜漏再次使用生长抑素:P<0.05,OR=1.633,95%CI=1.241-1.148)。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和手术耗时是胃瘫发生的非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 论]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含量、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四周淋巴结(N14)清扫范围、术后腹腔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和术后恢复进食后出现乳糜漏再次使用生长抑素)与胃瘫的发生有关。其中术前白蛋白含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肠系膜上动脉四周淋巴结(N14)清扫范围、术后腹腔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和术后恢复进食后出现乳糜漏再次使用生长抑素)是胃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耗时是胃瘫发生的非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合并高血压、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与否及术后第一天白蛋白含量与胃瘫发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