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迅速发展,各种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骨盆骨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骨盆后环不稳定,如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易伴发骶神经损伤。一旦一侧骶神经受损,病人将出现同侧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伴膀胱功能及性功能不全障碍。然而,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切开、神经减压治疗骶丛撕脱伤,疗效不佳,是临床棘手的难题。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是近年来人们探索治疗骶丛撕脱伤的热点。本实验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先进行SD大鼠腰丛的大体解剖,通过解剖观察发现:SD大鼠腰丛与人类腰丛不同,SD大鼠有L1-L86对腰神经根,而人类只有L1-L55对腰神经根。通过电生理的方法研究大鼠腰丛对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和三头肌的权重支配,结果发现L2对下肢肌肉运动支配最小,从电生理的角度看,可使用健侧L2为神经动力源,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第一部分SD大鼠腰丛的解剖分析目的:通过对SD大鼠腰丛的解剖分析,为进行腰丛的电生理定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选用15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利用10%的甲醛灌注,对SD大鼠腰丛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SD大鼠腰神经根共有6对,其中L2-4组成股神经支配股四头肌,L5-6组成坐骨神经支配股后肌群。腰神经前根较细,后根较粗,腰神经前、后根出硬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包绕后直至后根神经节处。L1-L6自上而下逐渐增粗。结论:SD大鼠腰丛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人类腰丛有5对,而大鼠多了1对L6.第二部分SD大鼠腰丛对下肢肌肉支配权重的电生理研究目的:通过电生理的方法,研究大鼠腰丛对下肢肌肉的权重支配,从电生理的角度筛选出对下肢运动支配最小的神经作为动力源,为神经移位修复治疗骶丛撕脱伤奠定坚实的基础。方法:选用体重250-300g的成年SD大鼠共20只,解剖暴露腰丛,利用双通道肌电图仪记录下肢肌肉复合动作电位,对波幅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波幅数据以x±s表示,并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刺激L2神经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平均值<1mV,以在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最高(P<0.05);刺激L3神经根,于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刺激L4神经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平均值明显>1mV,其中又以在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著高于股二头肌、腓肠肌(P<0.01);刺激15脊神经根,于股二头肌、腓肠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著高于高于其他各组。刺激L6神经根,于股二头肌、腓肠肌记录到到的波幅峰值显著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结论: SD大鼠腰2神根经对下肢电生理支配权重比最小,也即对下肢肌肉运动支配影响最小,可以考虑作为动力神经源修复治疗骶丛撕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