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民族植物学的文献研究法、野外调查法及定量研究法对内蒙古大青沟范围内的蒙古族、汉族居民采集、利用的食用和药用野生植物地方性知识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旨在为当地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大青沟居民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民间植物命名方面,当地居民共提供有关食、药用野生植物名称162条,对应83种、3变种、1变型野生植物物种,分析其民间植物名称及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民间植物命名依据和命名特色。民间植物名称与科学名称的对应率显著,说明植物名的科学知识与传统知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野生植物的利用上,食用野生植物共57种、3变种、1变型,涉及野生蔬菜、饮料、零食、水果、调味、粮食、油脂用等7种类型;民间药用野生植物共54种、1变种、1变型,兽药用野生植物共6种,并对利用方法、利用部位及民间药用植物的功能主治等地方性知识做了总结、分析;药食同源野生植物共25种、1变种、1变型;商品用食用及药用野生植物共16种。在食用及药用野生植物的综合评价上,运用食用植物文化重要性指数(CFSI)对当地居民采集利用的食用野生植物展开评价,共分为6组。结果表明,当地居民中接受程度高、利用价值高,并在饮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植物种类只占所有食用野生植物种类的14.76%。运用打分排序法对民间药用野生植物展开潜在利用价值评价,共分为4组。最具开发应用前景的种类有16种。采用Jaccard指数对大青沟蒙古族、汉族居民之间利用的食用与药用野生植物的相似性进行评价发现,在食用野生植物利用上有极高的相似性,但在药用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