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进行不同语言间的文本转换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文化图式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每个文化负载词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图式,相关文化图式的积累可以促进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本研究基于文化图式理论视角,探究《骆驼祥子》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葛浩文英译本中的再现。《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老舍的杰作,小说中富于大量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词汇。2010年,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的最新英译版本问世。针对这一译本,笔者首先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根据文化图式的分类,将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相异和文化图式缺省的文化负载词三类。然后探究了葛浩文翻译《骆驼祥子》中的文化负载词时采用的方法。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文化图式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时,主要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翻译文化图式相异的文化负载词时,使用了意译和替换的方法:翻译文化图式缺省的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和省译法。最后,笔者从文化图式的特征和文化图式传递的原则两方面,深入剖析译者采取以上翻译方法的原因。一方面,文化图式的相似性、独特性以及包容性决定译者在翻译中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另一方面,葛浩文自身的文化图式积累和文化顺应及文化传播的原则影响了其翻译方法的选用。研究得出葛浩文自身丰富的双语文化图式,在其再现源语文化负载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尽可能实现了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通过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及文化图式理论在文化负载词再现中的适用性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