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本身拥有强大的记录功能,它将真实的事物以纪实的技术手法展示给大众,最终目的是通过视听语言让大众体验、感知到纪录片所表现的深刻的形象来达到情感的共鸣。微纪录片的出现是这个时代背景下应用而生的产物,仍然属于纪录片并且富有纪录片所有的特性,微纪录片的界定和概述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展开介绍。研究微纪录片仍然是不能脱离纪录片这个母体,不然就会舍本逐末。“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非遗”的全称,这个话题近年来出现的频率甚高,在知网输入“非遗”这个关键词时,出现的信息有一万五千七百九十条,它被用来做研究的对象,着实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课题选择。它是人类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遗留的精神财富,不仅仅保护和延续了人类的情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一张国际名片,是优秀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中国“非遗”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就是捍卫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本文研究的脉络分为六步,首先,归纳致力于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状,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整理出适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挖掘创新点。第二,非遗类微纪录片的界定,以及它的创作和叙事模式做一个概述。第三,非遗类微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纪实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统一、视听语言多元性等一般化特征。第四,通过以毕业作品为例从叙事空间、文本叙事、故事化叙事等几个层面展开对非遗类微纪录片的叙事艺术探索。第五,通过自己对作品的创作与完成,对创作部分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最后,纵观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脚踏实地、积累经验,为非遗类微纪录片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期待它更好的发展与传播。图32幅,表2个,参考文献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