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和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PPC 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4月~2009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深圳博爱眼科医院眼科中心实施的PPC 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患者资料,随访资料完整的共计142例269眼,其中环曲面胶原性可植入性接触镜(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Toric ICL)植入57例100眼,男性57例109眼,女性85例160眼,双眼127例,单眼15例;年龄18~46岁,平均28.41±6.90岁;近视度数-6.00~-23.00D,平均-11.48±3.70D,散光0~-6.50D,平均-1.48±0.07 D;术前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0.02~0.3,平均0.05±0.03,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1~1.2,平均0.75±0.23;角膜内皮密度2000~3961个/mm2,平均2735.13±464.50个/mm2;根据术前的主觉验光等效球镜度(Mean refraetive spherieal equivalent,MRSE)将所有患者分为A(-6.00~-12.00D)、B(≥-12.00D)二组,手术前后检查屈光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密度并进行对比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自身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的状态,观察和处理术后并发症,评估患者的视觉质量。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显著提高,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1年的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5和1.0的比例分别为87.36%和25.28%,术后UCVA≥0.5和1.0的比例分别为95.91%和68.77%, A组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5.53%术后裸眼视力和99.2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要等于或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组安全指数和有效指数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屈光度与预矫屈光度的差值83.08%的在±0.50D内,96.41%在1.00D内。40眼术后1年行UBM检查示角膜内皮距离人工晶状体的平均距离2.38±0.21mm,自身晶状体距离人工晶状体平均距离为0.54±0.19mm;缩瞳后角膜内皮距离人工晶状体的平均距离2.43±0.16mm,自身晶状体距离人工晶状体平均距离0.41±0.23mm;缩瞳前后角膜内皮距离人工晶状体的距离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16,t=1.45);自身晶状体距离人工晶状体距离缩瞳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02,t=-3.567)。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密度、眼压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术后并发症如下:7例13眼主诉夜间视力下降及视物眩光,6人10眼主诉视近疲劳;10例19眼出现眼压升高;1例1眼晶状体前囊膜局限性混浊;一例1眼ICL取出;3例4眼Toric ICL轴位重新调整;20例39眼ICL前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最后1次随访,对于手术的效果满意度,其中A组为91.55%,B组为95.83%。结论:PPC 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确切,特别适宜于无法选择角膜屈光手术者,其远期并发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