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把数值天气预报作为日常业务的主要方法,数值预报也成为研究中小尺度及灾害性天气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大气的混沌特性、人类对大气运动认知的限制以及不可避免的观测误差,使得数值模式在预报过程中偏离大气真值。为了减少这种偏差,使用集合预报进行可能性预报代替单一确定性预报,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集合预报方法也从仅仅考虑初始场不确定性的扰动方案,发展到针对模式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把数值天气预报作为日常业务的主要方法,数值预报也成为研究中小尺度及灾害性天气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大气的混沌特性、人类对大气运动认知的限制以及不可避免的观测误差,使得数值模式在预报过程中偏离大气真值。为了减少这种偏差,使用集合预报进行可能性预报代替单一确定性预报,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集合预报方法也从仅仅考虑初始场不确定性的扰动方案,发展到针对模式内在误差的扰动方案。在现有模式物理过程扰动的方法中,随机物理过程扰动方案(SPPT)有较好的预报效果,但在WRF模式中,该方案存在着无法单独估计不同参数化过程产生的误差,也没有较好的考虑误差与不同参数化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缺点。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针对模式积云参数化、行星边界层、辐射参数化过程不确定性的三个扰动方案。并评估了上述方案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研究了这些方案与常规多物理方法、多参数、SPPT、随机动能后向散射方法(SKEB)对预报性能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探讨了扰动参数对预报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可以保留相关性的扰动方法,并构建了包含上述三种扰动的集合预报方案,评估了不同参数化过程扰动对预报的贡献,讨论了扰动参数的最优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设计了针对积云参数化倾向项进行随机物理过程扰动方案,该方案可以很好地抑制方案中对流性降水虚高,显著降低了模式对降水的预报误差。在使用经验参数时,该方案在长期模拟中能显著提升对小雨的概率预报。与多积云参数化方案、SPPT方案和SKEB方案相比,该方案进一步降低了降水的均方根误差:3.6%、7.5%和9%。除此之外,对高空变量的离散度的提升也有明显的作用。2)构建了行星边界层参数化倾向项扰动方案。因其对扰动参数较为敏感,故使用随机选取方式进行30组测试得出适合的格点方差参数为0.50。对个例的研究发现,合适的去相关尺度有利于预报降水落区,较大的去相关时间参数可增加的离散度,较大的格点方差可有效地降低系统误差。该方案比SPPT方法对格点方差的响应更好。长期的模拟发现,使用优化参数时,该方案能较为合理的代表误差的形态,对近地面变量及降水的预报效果有一定的提升。3)基于模式物理过程倾向项有一定联系的理论,设计了一种可以保留相关性的扰动方法,并将这种方法使用在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倾向项上。该方法可提高37%的高空温度的离散度,对近地面温度的暖偏差有较好的降低作用。评分指出该方案对集合预报系统,尤其是在模式底层及近地面的温度预报上改善明显。4)随机独立物理参数化过程扰动方法是对前面三种方法的融合,利用保留相关性的扰动方案,针对积云参数化、行星边界层、辐射参数化过程不确定性进行估计。该方法融合了前三种方法的优点,并可根据预报对象调整针对不同参数化倾向的扰动设置。使用经验参数时,该方案与控制试验相比对高空温度与风场的离散度提升分别可达166%和143%,可降低近地面变量约4%左右的误差,并显著提高降水GSS评分。该方法比SPPT方案能进一步降低温度,风场和降水的误差约1.5%、3.8%及7.6%。5)随机独立物理参数化过程对预报能力的提升,55%以上的贡献来自对积云参数化倾向项的扰动。被SPPT方案忽略的参数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贡献在对温度预报中可高达30%以上。因考虑了参数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故本研究提出的扰动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他文献
飑线作为典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之一,伴随的强降水、大风,甚至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经常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以及提高数值模式对飑线系统的预报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观测研究表明,江苏省北部是中国东部飑线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灾害性天气影响江苏、安徽、上海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地区。本研究选取了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此处的一次飑线过程个例进行研究,因为此次过程强度较大、影响较
本文利用1981~2010年、2011年5月、6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全国741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序列,计算湿位涡(MPV)、对流有效位能(CAPE)、倾斜对流有效位能(SCAPE)、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运用数理统计结合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研究夏季风影响下我国南方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对称不稳定之间的关系,取得主要结论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是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的东西向偶极子模态,它既可以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遥强迫产生,也可以通过热带印度洋海盆内海气相互作用产生。本文在揭示IOD建立机制和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ENSO强迫变率和独立于ENSO变率对IOD时空演变过程的影响。从观测分析和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北极海冰减少,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积雪减少,但在高原西部地区,近二十年来冰川略有扩张,高海拔地区积雪面积没有大范围地减少,这表明高原西部冰冻圈出现截然不同的气候响应,高原西部积雪气候变化是否与北极海冰存在联系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使用卫星观测的积雪和海冰数据、再分析数据和大气环流模式,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冬季高原西部积雪与北极海冰的年
南极地区的地表能量分配与转换不仅对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全球。但由于南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受限于之前较为落后的技术手段,开展观测试验非常困难,导致观测资料较为缺乏,特别是通过涡动相关法精确测量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中的湍流感热和潜热通量数据。另一方面,由于涡动相关观测系统覆盖度较低,目前仍无法获取足够的数据用于天气和气候模式中。因此,提高基于Monin-Obu
随着空间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以其高分辨率、全天时和全天候的特点,逐渐成为海面风场观测的重要手段,从而为全球海洋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风场数据。然而,目前基于C波段星载SAR海面风速反演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如现有SAR风速反演模型的全球普适性,重采样的空间分辨率对SAR反演风速的影响,不同极化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闪电都是从雷暴云中起始,闪电发展和传输的初始阶段也是在雷暴云内完成,此外,云对地闪电的继后回击、不同类型回击间放电过程等均由云内放电所激发或启动的,因此,认识闪电云内放电过程对于深入理解闪电的发生条件、形成机理和传输机制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到云体遮挡、探测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对闪电云内放电过程进行直接光学测量难度较大。相比于甚高频闪电定位技术,低频信号的闪电辐射源三维定位技术
6-8月是华北地区的主汛期,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大陆性和海洋性季风气流在此交汇,境内既有离渤海较近的华北大平原,也有吕梁山、太行山、燕山等众多山脉,对流天气复杂多变,预报员难以把握。线状对流系统(quasi-linear convective systems,QLCSs)是汛期影响华北地区重要的强对流系统,其尺度大,致灾天气强,一直缺乏较完整的系统性统计研究,同时地形对华北QLCSs作用
目的:观察艾灸对疲劳大鼠额叶皮层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艾灸缓解疲劳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7只。采用21 d负重力竭游泳法制备疲劳大鼠模型。艾灸组在造模的同时,采用自贴式小艾炷艾灸大鼠双侧"足三里"穴,每穴各灸3壮,隔日1次,共11次。ELISA法检测大鼠额叶皮层IL-6的含量,Western b
大气电场是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领域的重要物理现象。大气电场的测量方法和特征研究对提高雷电灾害预警能力、研究雷暴云电荷结构、保障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将地面看作是理想的导体,认为大气电场只存在垂直于地面的分量。但大气电场仪的安装地面通常为混凝土、沥青、土壤等介质,并不能看作是良好的导体。基于此,分析地面介电常数对大气电场三维分量的影响,研究三维大气电场测量和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