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詹姆斯的视角主义认为,对于每一个“我”来说,一个肉身的我,一个现实中的常态我,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我”,即many another me,他的视角只为他自己而存在。换句话说,每一个视角只能是一个特殊的“我的”视角。那么这个我的视角,如果把它放置到旅游摄影的文化研究中,是主体的主观视觉选择,还是借助于摄影镜头的另一种窥视。或者说,主观视角是第一视角,摄影镜头是第二视角,第二视角镶嵌于第一视角中,让另一个我更加具体化,而第一视角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第一视角可能只是一种倾向性。首先,文章进行了理论基础的铺垫,从自我理论到关于他者的逻辑,以及对他者空间进行理论性思考,经过理论推演提出关于宾格我的概念。而詹姆斯也有类似的论述,这让本文思考与他的思考不谋而合了,狭路相逢。本研究就问题意识思维的起源而言,是从旅游自拍的研究角度切入的,研究其是什么,并将其作为了一种旅游动机。旅游自拍的异地性以及一系列自拍的心理动机,使宾格我作为一种理想形象的概念得以深化。同时借助于网络虚拟化的数字空间,宾格我作为一种主体身份的代表,出现在社交网络的各个平台。这说明,宾格我既更容易出现在旅游中,也可以出现在虚拟的计算机世界中。宾格身份不为旅游世界独有,也可出现在其他但不是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在生活世界中较为鲜见,但不是绝对没有,而是相对较少。而在现实环境中,日常生活与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的镜头,是创造与生产宾格我的第一手工具,宾格我的类型从文字、图片等符号,到各种身份形象,如自拍照相馆、多个省份居民身份证照片采集的可实现“满意拍”等等,在实现自助创作宾格我的同时,也重视主体作为观者角色的满意度。在常住地,毕竟有各种各样的事务活动,一些摄影活动带有其他目的,如为了结婚而拍照,在宴会结束后为了纪念而拍照,热衷摄影的居民也是少数,往往会被认为是与众不同。研究视角的选择是十分有意义的,摄影可作为对视觉视角进行定格的一个工具,起到固定作用,免得视角发生移动,避免在研究中那个视角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蜕变.作为视角工具的照相机,其实在旅游中,一直陪伴、带领着旅游者的进行。就旅游与摄影之间的功能关系而言,旅游摄影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其行为的象征意义可延伸成仪式,仪式也是种视角,故而可以认为,在摄影过程中,旅游成为其达到目的的一种途径。本文以心理学、现象学的他者以及经验自我等为理论抓手,寻求了几个相关的理论依靠,“三元综合性”地研究摄影的文化要点,以便深入地解读摄影文化。在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针对不同的我群与他群,解构出来的社会伦常中陌生、亲密、隐匿等范畴,对旅游者的摄影行为的追寻仪式感、窥视欲的欲望结构等进行解析。本研究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即随着互联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当代文化日益倾向于高度的视觉化,以及社交网络用户群体的日益庞大;可视性和视觉理解及其解释已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即时的图文传递,以及社交网络等即时通信应用的使用以及资源的分享,是社会群体间的交流,亦是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目的共享。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对旅游摄影活动行为习惯的研判,到心理机制转换的思考,以及对旅游摄影文化动机的研究,本论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或曰关注几个问题。(1)关于他者逻辑与他者空间的理论性思考,他者与我的关系,我中可否有他,他中可否有我,经过理论推演提出与詹姆斯思想相关的宾格我概念。而且宾格我概念的深化,也借助于旅游目的地的各类摄像镜头,从旅游自拍产生的宾格我到自造理想形象,认识到主体将宾格我作为对外沟通的理想化形象,尤其在社交网络场景与旅游世界中表现的高度活跃。(2)对旅游摄影文化中的仪式感与窥视欲动机进行了分析。旅游摄影既关心影像的“我”,也必然关心“我”与我的背景,继而进入这一逻辑语境是合理的。其一,是要讨论旅游摄影的仪式感,从摄影主体的行为习惯到最终形成的非形式化、心理依赖的仪式感,这一行为机制可谓是一种心理上转变。旅游摄影也是一种情景化的记忆方式,即由持续的行为习惯而上升到主体自觉。其二,对旅游摄影文化中的窥视欲进行讨论,即借助图像理论与视觉文化时代的大背景,从开放性公共空间中去窥视自己想要的,而这些对象往往是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是视而不见的。旅游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公开化,可供旅游者生产的多种宾格我在其中自由穿行,同时借助于镜头类的伪装工具,满足主体欲望的需求,去窥视各种的“我”,以及把其他想作我,乃至于让其他来窥视自己,那也是一种“被窥视欲”。(3)与拟剧论相结合,思考了前台、后台、帷幕的分配问题,显然,将旅游视为宾格,意味着可比喻为一种台上状态。本文借助于网络问卷的调查与个案分析,认为在舞台化的即兴表演中,研究者通过将参照性群体作为背景,可把旅游者即可作为“摄影者”去观赏,也可以将其作为宾格去供他人观赏。亦如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出现了有较强吸引力的动态发布者,那是该发布者派出了自己的宾格去说话,观赏的旅游者从中可以吸收借鉴此类“舞台经验”,以方便今后或是自己也要表演,当然是派自己的宾格。(4)研究了旅游宾格的实用价值问题。以上思考对旅游建设而言,提供了多样化的创新思路。如以宾格我的角色扮演进行交流,产生的情感交流价值,或者说宾格表演。另外,在感情表达与言论自由的同时,在提供可生产宾格我这一旅游产品时,需要考虑宾格我的技术应用与安全隐患问题。宾格所受到的约束,显然要松于主格,但宾格也联通着主格,因而应该设置安全的“防火墙”。本文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法,首先根据本研究的关键问题来总结个人访谈的问题纲要,并在访谈的过程中不断绘制研究调查的逻辑框架图,力求研究的逻辑研究与理论框架的完整。其次根据定性资料的来源与分析,作为定量方法开展的前测检验,来不断增加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值,最后完成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并将分析结论回归理论基础部分与旅游摄影文化研究部分提出的论点。本研究存在着立场的局限性,由于是探索性研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如研究设计的网络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有限,以及将非问卷答复时段的部分群体以及非网络用户群体排除在外。另外,因有些问题是开放性的,也造成了分析思路上的跨度可能过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