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是研究本院植入的具有Home MonitoringTM家庭监测技术的CRT-D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远程监测效果。方法:我们回顾了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在阜外医院植入具备Home Monitoring远程监测技术的CRT-D的患者。通过Home Monitoring远程监测技术将患者的CRT-D工作情况以及患者相关参数传送给厂家,并转发给研究者。所有患者均被要求在术后1、3、6、12个月定期到门诊接受随访程控,之后一年一次,若患者有心血管事件发生则要求随时与医生联系并返回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同时根据远程传输的数据,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患者调整药物治疗或者重新程控参数。本研究主要对患者植入CRT-D后发生心衰和死亡事件的双心室起搏比例;24小时平均心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CRT-D给予电击治疗的情况以及医生的反应时间进行观察。结果:我们回顾了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间共13名在阜外医院植入具备Home Monitoring功能的CRT-D的患者(平均年龄64.5±9.68岁,69.2%为男性)。经过为期平均16个月的随访,共有9名患者向负责医生电话汇报了25次心脏衰竭症状加重。其中7名患者发生了11次心衰导致的住院事件。1名患者在第二次住院时因为心力衰竭死亡。随访期间患者的平均CRT起搏比例为96.7%,24h平均心率为86.7±14.3bpm。患者在植入CRT-D后三个月时的平均CRT起搏比例若低于98.5%,对于发生心衰事件的敏感度为86%,特异性为83%。在入院前一周患者的24小时平均心率有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事件前一周内24h平均心率较基础值的增加对即将发生的心衰住院事件有预测价值。cut-off值为13.5,当患者一周平均心率超过基线水平13.5bpm时对患者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心衰住院事件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64%。Home Monitoring监测报告了6名患者共记录到了256次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其中有225次室速和31次室颤。其中有21(9.3%)次VT和6次VF(19.3%)被判定为设备的误识别。CRT-D共发放了12次电击治疗。其中有1名患者由于快心室率房颤发生了3次误放电。与常规三个月随访间隔相比相比医生获得患者心血管事件相关信息的时间平均提前了46.4±21.3天。结论:具有Home Monitoring家庭监测功能的CRT-D能够有效的监控心衰患者的心衰病情变化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的发现设备对于VT/VF的误识别和误放电治疗,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反应时间。目的:美敦力InSync Sentry系列CRT-D能够通过测量经胸阻抗自动监测患者的液体状态。当经胸阻抗下降,超过预警指标后,装置就会发出报警声,提示患者心功能恶化。本研究旨在评价经胸阻抗监测在预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恶化方面的有效性。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36名在我院植入美敦力InSync Sentry CRT-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定为术后1,3,6,12个月返回医院进行常规随访,此后一年一次。每次复查均有起搏专业医师对CRT-D进行程控。患者被告知在听到装置报警后通知研究者,之后如果出现心衰加重的症状患者被要求加服40mg呋塞米。如果心衰症状仍然不缓解,建议患者立即就医。有关住院治疗的具体情况通过查阅有关病历获得。结果:经过7-48个月的随访,共有16名患者出现75次报警事件。一方面,在所有发生报警事件的16名患者中,所有症状加重和心衰住院之前均出现了报警事件。其中总计44次(58.6%)的报警事件之后患者出现了心衰症状的加重。共有11名患者(68.8%)在发生报警时间后因为心功能恶化住院23次。大部分情况下在出现症状加重时给予药物干预是有效的。所有患者在接受CRTD植入之后均被告知,若发生体液报警事件,则自行将口服利尿剂呋塞米增加到40mg QD口服。若症状不能缓解则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所有患者在发生警报时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觉心衰症状加重,但有5名患者(31.2%)经过调整口服利尿剂后未发生心衰失代偿而住院的事件。所有发生警报事件的患者第一次报警都发生在植入术后3个月内。我们比较了发生或未发生体液报警事件的两类患者在CRT-D植入后6个月时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研究发现发生了体液报警事件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较低(30.4±7.8%vs.37.6±6.8%,P=0.04),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未见明显差异(71.6±7.9mmvs.70.9±7.1mm,P>0.05)。结论:经胸阻抗监测在预警心功能恶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如果在报警事件出现后立即进行干预将有望最大限度地减少心力衰竭住院。此外研究发现,发生报警事件的患者CRT-D植入后6个月的LVEF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