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村庄治理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的提出,我国村庄治理也面临着新的背景和任务。就村庄治理的背景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源输入成为村庄治理的总体特征;二是资村庄治理的运作较多采用了项目制的形式;三是农村社区建设成了村庄治理的转型路径;四是在村庄治理的价值取向上,强调坚持以治理现代化为方向;五是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引下,精准扶贫成了村庄治理的新型模式;六是乡村精英逐步崛起,并成为村庄治理的重要主体。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变化,村庄治理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全面建成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成为村庄治理的首要目标;其次,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是村庄治理过程中必须把握的主要方向;最后,实现村庄的和谐稳定是村庄治理的又一重大任务。面对形势及任务的变化,传统的村庄治理模式如集权型的“人民公社”模式、乡政村治模式及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的村庄治理模式等等,已无力指导新形势下的村庄治理,传统治理模式的突出问题是未能处理好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理的整体功效。正基于此,本文以村庄治理各主体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试图提出一种新型的村庄治理模式——“一核多元”治理模式。“一核多元”模式充分吸取了元治理理论的成果,明确强调将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及个体等治理主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各治理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对各治理模式的组织、制度或机制进行宏观安排,形成一种新的治理机制。因此。可以说,“一核多元”治理模式的本质就是要厘清各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一核”即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众多的治理主体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是唯一的元治理主体。“多元”即指政府、市场、社会等其他治理主体,他们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参与进治理过程中来。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各利益相关者整合到治理体系中来,通过建立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组织及保障体系,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所承担的职责,当出现利益冲突时,由党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统率全局的作用,从而推动“一核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及发展。另一方面,从村庄现实的情况来看,也有实施“一核多元”治理模式的基础,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基层民主政治的完善,村庄各治理主体已经出现并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因此这是与“一核多元”模式相契合的。可以说,“一核多元”治理模式是未来村庄治理的一个方向。那么,如何来建构“一核多元”治理模式,这是一个既需要理论者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村庄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推进乡镇政府改革,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三是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规范村民自治;四是要促进农村民间组织建设,为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注入活力;五是要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奠定村庄治理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为“一核多元”模式的实施提供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