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四十年代,无名氏凭借《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部爱情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学文坛。随后他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创新超越自我,以宏观的文化视野来思考人类生存的困境,探寻人类终极性关怀,于五十年代在沉潜状态下最终完成了一部六卷本的长河性巨著《无名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政治、历史、地域以及资料搜集困难的原因,《无名书》的研究处于沉寂状态。近年来,《无名书》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但与其他作家作品研究相比而言,《无名书》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本论文力图用“文化诗学”的理念做导引,从文本细读入手,努力追求对《无名书》的文化理想和艺术技巧进行综合解读与诠释,并进而分析其作品艺术品格形成的内外部成因,希望能在《无名书》研究的道路上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论文由绪论、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简略分析了西方“文化诗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回溯了它在中国的学术界的合法化进程,讨论了《无名书》“文化诗学”研究之可能性。第二章主要分析无名氏的文化追求以及小说观念的复杂成因,简单勾勒了他的个性因素、小说创作路程与文学史定位之间的关系,着重介绍他对文学现状的看法以及形成他文化小说的时代动因。第三章宏观分析《无名书》的文化主题,论述了不同的生命形态与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之间共生互动的关系,以及在实践未来人类文化理想时,意识形态、文学规范与作家主体精神之间的“角力”过程。第四章阐释《无名书》中主要意象的构思及创制,具体分析作品中意象的具体表现,力图把握他的哲学观、文化观在意象中的渗透,加深理解他“超越写实”主义的努力。第五章试图对《无名书》与“绘画”、“视听艺术”进行互文性解读。重点从人物形象“蔺素子”和唐镜青、景蓝的故事切入,凸现《无名书》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吸收和利用,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的文化艺术品格和小说“通俗化”、现代性的驳杂来源。在结语里,简单回顾四十年代小说的“精神追寻”特色,概括分析《无名书》的艺术得失,希望研究界重视《无名书》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