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肝脏移植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所公认的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移植肝脏主要来源于脑死亡供体的捐献,然而大量研究发现与正常活体供肝相比,脑死亡状态促进了肝脏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启动肝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级联反应,严重影响了脑死亡供肝肝移植的效果。临床肝移植术后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及炎症损伤的评估,对于判断预后和临床疗效尤为重要。寻找能够预测肝移植后缺血再灌注及炎症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及探究其发生机制对改善脑死亡供肝的移植患者预后十分重要。目的1.探究脑死亡大鼠肝移植与正常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氨基酸代谢组学是否存在差异。2.寻找脑死亡大鼠肝移植与正常大鼠肝移植术后差异性氨基酸。方法正常雄性SD大鼠肝脏移植到另一雄性SD大鼠为正常肝移植组;建立稳定脑死亡模型后,脑死亡SD大鼠肝脏移植到另一雄性SD大鼠身上为脑死亡肝移植组。术后6h进行血清样本搜集,样本为大鼠尾静脉取血后立即经4℃、3000r、10mins离心处理后保存在-80℃低温冰箱内。血清样本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及质量检测后,然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技术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分析两组间的代谢轮廓。实验所得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21.0进行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代谢模式特征图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相应做出其代谢模式轮廓图。结果通过对正常大鼠肝移植和脑死亡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应用LC/MS技术、PCA、PLS-DA等分析,最后发现脑死亡大鼠肝移植组与正常大鼠肝移植组术后早期存在代谢差异;与正常大鼠肝移植组相比,脑死亡大鼠肝移植组术后早期血清中4-羟基-L-脯氨酸(P=0.026)、酮亮氨酸(P=0.04)明显降低。结论1.脑死亡大鼠肝移植与正常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氨基酸代谢组学存在差异。2.与正常大鼠肝移植相比,脑死亡大鼠肝移植术后4-羟基-L-脯氨酸和酮亮氨酸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