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时代,信息的快速更新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教育必然培养具有“高阶”思维或“生产性”思维的人才。作为一种以较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主要由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组成,是学习者适应新时代发展所必备的技能。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科学设计命题内容,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问题解决、批判质疑、勤于反思、勇敢探究、自我管理等能力。在教育信息化与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举措,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自然成为教育工作者广泛研究的主题。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通过查阅国内外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文献,对其内涵、培养方式及评价手段进行了梳理。文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杜威思维理论、高阶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其他学科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特点,改编并形成地理高阶思维能力的相关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现状及教师培养现状,发现当前高中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水平较低,停留在低层次的记忆、理解与应用层面;高阶思维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学生间个体差异显著;学生思维固化,批判精神不足;自主思维意识较弱,决策能力较差。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深入了解与系统研究,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并未得到广泛且有效培养。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出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学生自身、学校教学及家庭教育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原则及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文章整理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应遵循主体性、启发性、鼓励性与针对性的原则,提出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教师的认知和问题设计的能力,通过强化教师培养意识,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构建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高阶环境,设计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地理问题,设置高阶学习活动,更新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基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原则与策略,以《热力环流》一节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