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湿地植物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大小直接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也是导致湿地及其相连水系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北京野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在其核心区进行采样,研究了土壤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吸附特性,并对土壤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评估。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土壤理化性质对磷形态的影响做了探讨。本文分别对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分级方法进行了优化,将无机磷分为可交换态磷、铝磷、铁磷、闭蓄态磷和钙磷,将有机磷形态分为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土壤磷的分布特征如下:(a)总磷的含量为376.16~638.20mg·kg-1,沿土壤剖面呈现上高下低的变化趋势,以及11月>3月>5月>9月的季节性变化规律。(b)无机磷的含量为183.77~600.94 mg·kg-1,是土壤磷的主要形态。其中钙磷的含量最高且较为稳定;铁磷、可交换态磷、铝磷的含量较小随季节性变化的波动较小;而闭蓄态磷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呈现3月,11月>9月>5月的季节性变化规律。(c)有机磷的含量为40.26~328.01 mg·kg-1,占总磷比例较小,呈现11月>5月>3月>9月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各形态有机磷含量的大小顺序为:高稳定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其中,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在冬季显著降低。(d)湿地十壤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在29.00-107.90mg·kg-1之间,处于较低水平,季节性变规律与土壤总磷一致。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pH与铁结合态磷,活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闭蓄态磷,活性有机磷及中活性有机磷呈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有机磷含量呈正相关。粘粒含量与粉粒含量和土壤磷含量呈正相关,而砂粒含量与土壤磷含量呈负相关。湿地土壤对无机磷最大吸附量在18.08~68.97 mg·kg-1之间,吸附行为可通过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及修正的Langmuir交叉吸附等温方程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