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过剩是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也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之一。2007年初,流动性过剩问题更是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面对这一现象,我国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然而时至今日,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观点仍未统一,各项政策的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此时,对流动性的理论进行梳理,深入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特点与成因将有利于我国有关部门和各家商业银行正确认清形势,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疏导,维持经济金融的稳定。 本文在流动性过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判断流动性合理与否的标准和计算流动性过剩的公式。综合运用各项指标分析我国流动性状况后,发现我国已经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随着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影响已不仅局限于商业银行内部,更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在对诸多可能引起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本文选取了居民储蓄、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股票市值等五个影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方程,运用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五个因素都对流动性过剩存在影响,其中,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的影响最大且程度在加深。本文对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发现: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实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国际收支双失衡的外在表现,如果忽视实体经济的失衡,一味的运用货币政策治理流动性过剩,不但收效不佳,还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本文提出解决流动性过剩要综合运用财政、货币和外汇多种政策手段,由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