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人工措施保护、恢复、改造、建设植被是防治土地荒漠化最有效、最经济、最持久、最稳定的措施,也是改造利用沙漠化土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2~4年生3个不同年龄沙柳(Salix psammophila)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定量测定其所在区域的表层(0~20cm)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探讨其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在2、3、4年生3个不同年龄的沙柳群落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是群落盖度、沙柳平均高度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同时,植被群落组成科属也随之有一定的变化,植物种类呈增加的趋势。不同年龄沙柳群落中,草本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指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沙柳群落改善了小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更多的物种生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均匀度。但各沙柳间草本群落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存在着显著差异性表明(p<0.05),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多的物种生存,但同时也把群落的优势度集中在少数的个体种群上。随着沙柳年龄的增长,4年生沙柳群落表层土壤容重相对稍大,不同年龄沙柳群落土壤水分含量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养分含量也出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在2~4年生3个不同年龄的沙柳群落中,对所取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变异函数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得平均块金值、基台值和平均结构比增大,其增大范围分别为0.14~0.20,0.37~1.35,73%~87%。4年生沙柳群落表层土壤水分基台值(1.35)明显大于2年生沙柳群落的(0.50)。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表层土壤水分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变异特征,空间自相关部分由占总空间异质性的73%增大到87%,其空间变异程度由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向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转变,分数维变大,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增大,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复杂化。沙柳是毛乌素沙区优良的防风固沙树种,对其进行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研究,不仅能够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和水资源利用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区域荒漠化防治、生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