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杂文中的历史意象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w1339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杂文作为战斗的阜利通,具有划时代意义,突出表现之一是将对历史的思考和意象手法相结合,创造了特有的历史意象.本文从这一艺术新形态的原型入手,探讨其本体意义在于以否定历史循环中的瞒和骗,求得真的声音来立人立国;并从中把握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进而认识到其学术、社会、文化及艺术的价值.以此来打开了解鲁迅世界的又一扇窗口.
其他文献
悲剧意识是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审美文化自觉,在鲁迅杂文中呈现为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情绪——悲剧心态,人的现实和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是其悲剧思维的重心.作者浓烈的感情和
该文考察动宾结构"VN"和潜存动宾关系的"V的N"结构的相关性,及"V的N"结构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认为动宾结构"VN"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插入"的",成为"V的N"结构,潜存动宾关系的
中国民间造型艺术就是一脉相承原始艺术的精髓,不断发展原始文化而成的艺术.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情感性、完整性和意会性主导着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的审美思想和艺术表现
道教的人、鬼、仙模式形成了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即恋生畏死和求长生.但求长生只是李贺的一种心理补偿,他对求仙访道是持批判态度的.另外,道教的情感思维模式为诗人提供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