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层压板层间颗粒增韧技术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l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树脂基体复合材料采取层间颗粒增韧是提高复合材料层压板韧性、抗冲击能力和抗分层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保持原有复合材料湿热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层间颗粒增韧,还可以改善垂直纤维方向的强度、抗疲劳性能以及耐溶剂性,并不影响原有的成型工艺。因此层间颗粒增韧技术为复合材料在飞机主承力结构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本文采用层间颗粒增韧技术制备试验件,基于提高冲击后压缩强度(CAI)和考察损伤阻抗、损伤容限的目的,试验测试了Ⅱ型层间断裂韧性GⅡc、准静压痕(QSI)试验的分层起始能量和接触力—凹坑深度关系。根据试验结果筛选了合适的增韧配方,并对损伤容限和损伤阻抗的表征参数进行了探讨。对增韧机理的分析表明,由增韧颗粒和基体树脂所形成的层间区具有良好的韧性及有效吸收断裂能量的微结构,因此,通过层间增韧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并抑制分层的发生。对一些影响层间增韧效果的参数进行总结归纳,从被增韧体系、增韧颗粒和工艺三方面为层间颗粒增韧复合材料的实际工程应用和开发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的最后还借助于有限元方法对层间增韧复合材料进行了宏观和细观断裂韧性分析,基于Mori-Tanaka等效夹杂理论,计算了颗粒含量和尺寸对J积分的影响,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层间增韧可以有效的降低裂纹尖端应力水平,并暗示界面是可能存在的失效原因,所进行的数值分析起到了进一步支持和解释增韧机理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对多层框架楼房的吸振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以三层框架和五层框架结构模型为例,采用质量-弹簧系统离散法、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其固有频率,并与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三维机翼以及全机的定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耦合结构力学方程研究了三维机翼以及全机的静气动弹性问题。 在
在飞机设计中,结构非线性是不可避免的,结构非线性源于控制其表面的旧铰链,松散的控制器联动装置,材料性能和其它的来源;在飞机的飞行中,气动的非线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飞
同步发电机失磁故障是发电机的常见故障,发电机低励或失磁后,当电网相应的无功功率备用不足时,将破坏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威胁发电机本身的安全。随着发电机组的容量越来越大,对发电机保护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发电机失磁故障暂态过程。本文首先对发电机失磁故障暂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相坐标系的同步发电机失磁故障暂态计算数学模型,可以与电网直接接口,消除了机网接口
随着机械设备结构的复杂化,机械设备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行为,传统的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如何建立起更加高效和智能化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分形技术和遗传编程为解决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复杂非线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分形维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两种信号分形维数计算方法,即相关分形维和方差分形维
鉴于荷载在结构设计、结构动力优化和结构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准确测量结构受到的外荷载。结构外荷载的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荷载的直接测量在一些方
学位
动态电压恢复器(DVR)主要功能在于补偿输电线路上的电压跌落,从而减轻电压波动对于负载设备的影响。尽管如此,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考虑其他方面因素。一般而言,动态电压恢复器通过耦合变压器连接到电力系统线路上,该变压器主要作用为电压泵升与电气隔离。耦合变压器的设计需要考虑通电运行中短时间暂态下允许的电压跌落、功率损失、相角条件和磁性元件饱和等诸多问题。出于避免上述诸多与变压器相关繁琐技术问题的目的,无耦合
工程力学反问题是80年代以来工程及力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近几十年来,人们针对工程结构中发生的不同问题如钢材腐蚀、疲劳裂纹、预应力松弛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损伤识别
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值方法模拟晶体生长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并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从结晶驱动力、组份分凝和溶质分布、热传输和温度分布、界面稳定性及组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