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戒定慧是佛教实践体系的一个基本概念,其中“定”的修行之说居中位,上承戒律,下启智慧,定中由智入慧,二者并称“定慧”,也就是“止观”,历史上诸佛教宗派皆将如法修行的理念放在各自学说的核心地位,唯识宗亦然,其中《解深密经》被唯识宗称作“本经”,经文论述风格明显,以突出止观修习内容为特色,是唯识宗修行实践理论构建的基础典籍。本文通过各宗派所依文献的对比研究等方法,对《解深密经》中的止观学说的特点和其在唯识学止观学说内所处的地位进行研究。从五个层面出发,分别对《解深密经》止观所属的菩萨道的特质、该止观所属的唯识止观结构、止观修行时行者对“自我主体”和“外缘法境”的认识、止观所对治的障碍以及与其他典型经论的止观学说的对比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依据经典文本的研读表明《解深密经》是具有大乘菩萨道的特质,指出大乘菩萨道与小乘解脱道在止门多有共通,而其观慧是以大乘的特质“普度众生”和“趋向佛果”为指导的;其次总结唯识经典《瑜伽师地论》所立的“四重瑜伽”结构,指出《解深密经》的止观学说是以“初持瑜伽”为基础;再次,依据《解深密经》开始阐释不同于原文排列逻辑的以行者的“我”为出发点的讨论,先对“我”进行唯识学的认识,以种子识说进行概括,后叙述“我”的外缘——法相的讨论;而后分析经中唯识止观的具体操作包括止观修行前的加行、止观的分类、止和观之间的具体关系和止观对治的诸种障碍等内容;最后与《摩诃止观》等典型经典做出对比,强调《解深密经》的止观以所立阿赖耶识为特点,外法皆是以此为观其实相,且经中所述合乎唯识五法中的加行位,乃是初地菩萨以上才可修行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