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文化多元化进程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文坛呈现出多种批评理论相互碰撞的独特景观。后现代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虽处于一种逐渐式微的境地,但其所关注的不确定性依然对当代英国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植根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土壤的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以其独特的历史观与历史阐释经验别开生面地揭示了历史与文本的关系,启发了当代小说家对历史的反思与创作。寻求自我身份的确立,探讨虚构与真实、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联系成为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论题。朱利安·巴恩斯的创作历程很好地诠释了当代英国文坛这一走向。在既往的作品中,巴恩斯专注于追溯历史的真实性,但却总是以历史的不确定性结束,具有鲜明的新历史主义特征。而其2011年的曼布克奖得主——《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借名于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批评大家弗兰克·克莫德爵士(1919-2010)的经典之作《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The Sense ofan End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Fiction)。小说延续了巴恩斯的一贯主题:探寻历史的真实性,在对主人公的个人历史阐释上呈现出鲜明的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特征。叙事结构上,巴恩斯将个人历史阐释过程纳入克莫德虚构范式之内,对后者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同时也为新历史主义注入了确定性因素——终结与终结感,使后现代主义所注重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确定性和权威性之间的冲突转化为彼此含纳与互补,形成了意义深远的文学对话。另辟蹊径地回答了自己长久以来一直试图回答的历史真实性问题:也许对于既往他者的历史已是很难追溯,但是对于幸存者的个人历史,个体可以通过存世的文件和对即时记忆的挖掘来评判其真实性和确定性,从而完善其自我塑形。论文首先介绍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克莫德虚构理论在小说中得以会聚的理论前提,探寻二位理论大家就终结、偶然性、小写的历史和历史的断裂性这四方面的共鸣如何在小说中得以体现。作为同时代的文学理论大家,且同为莎士比亚研究的当代巨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治学领域以及对彼此作品的熟悉让两位大家在历史和文学作品对个体塑造的影响等多方面产生了相似或相同的见解。而后,论文结合小说内容并前景化当时和当下的历史文化符码,探讨巴恩斯如何运用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阐释主人公的个人历史,追溯主人公叙事的确定性和真实性;分析各种社会能量和偶然因素对主人公自我塑形的影响,以及历史阐释和自我塑形中的一些确定性因素。最后,运用克莫德虚构理论分析巴恩斯如何运用前置记忆和即时记忆来设计文中的两处突变,为小说赋予真实感;分析记忆和历史的真实性与确定性应当如何判断与书写;探讨终结的意义:小说的终结可以揭示其潜在意义,而事件的终结则会揭露真相,为自我身份的确立赋予确定性。笔者将探讨巴恩斯如何将具有明显新历史主义色彩的个人历史阐释过程纳入克莫德虚构叙事范式中,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如何通过存世的文件,在不同类型的记忆、偶然因素和终结感的影响下追溯到个人历史的真相,探寻到历史中的确定性,进而完善自我塑形的过程。巴恩斯对上述两种理论的会聚让他首次在创作中赋予重新阐释的个人历史以确定性,为注重历史阐释经验的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提供了一个确切的史实评判标准,并启发读者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确定性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