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导致栓塞肺动脉,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然而,现代西医学对于本病的防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需要去探索更为有效、安全的防治手段。DVT在中医学中属于“股肿”、“脉痹”等范畴,“气滞血瘀”为此病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为防治此病的一般论治法则。中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作为中医学中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手段,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方剂预防THA术后的DVT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缺乏循证依据;使用针刺的方法预防其他疾病所引起的DVT可见少数临床报道,但针对THA术后DVT发生的预防尚未见一例报道。因此,为中药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并探索针刺对THA术后DVT的防治作用,对于评价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治疗效果、拓宽中医学在预防THA术后DVT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研究:目的:为了给中药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提供循证依据,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应用中药方剂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选取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与补阳还五汤加减方的临床研究,以探讨中药方剂与西药相比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有效性。方法:全面检索以DVT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活血方剂为主要干预措施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并按流程来筛选形成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观察指标数据,同时按照cochrane标准评估文献方法学质量。对文献的疗效指标进行Meta分析,分析处理各指标异质性,并借助漏斗图了解发表偏倚。结果:基于中医活血方剂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个RCT,受试者共1147例,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中医活血方剂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临床安全性良好。通过亚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加减组相比西药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P<0.05),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DDi水平(P<0.05),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DVT的发病率上效果与西药相当(P>0.05),相比较西药组而言,桃红四物汤加减组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血液中Fib水平(P<0.05)。结论:基于DVT的发病率为主要指标,中医活血方剂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然而受研究方法学质量、异质性、样本量等限制原因,中医活血方剂对DVT的预防作用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以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临床研究:目的:为了探索针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作用,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电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以及部分的治疗机理。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病房所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4例,使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7例。由于治疗组有两例脱落,故最终收治病例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7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即术后使用弹力袜,早期指导患者系统合理髋关节功能锻炼,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1-7天予电针治疗,取双侧合谷穴、太冲穴,患侧梁丘穴、外丘穴、金门穴,常规消毒进针,深度为25mm左右,得气后再将电针输出导线夹在患者患肢穴位之毫针上,采用频率为2/100Hz的疏密波刺激30分钟,输出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治疗组术后1-7天同时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仅在术后1-7天服用利伐沙班,每日10mg。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检查双下肢静脉彩超,并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5天分别予以检查PT、APTT、Fib、DDi、PLT、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7日双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及下肢DVT发生率,患者术肢的血肿、肿胀情况,以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性统计学分析,二组间分类资料的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连续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结果指标的比较主要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检验水准定为0.05,小于0.05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对照组DVT发生数为7例,未发生数为40例,发生率为14.9%,试验组DVT发生数为1例,未发生数为44例,发生率为2.2%,经卡方检验,可以认为两组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5例,未发生数为42例,发生率为7.6%,试验组患者下肢血肿的发生数为2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4%,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4例,未发生数为43例,发生率为4.3%,试验组患者下肢瘀斑的发生数为0例,未发生数为45例,发生率为0%,经卡方检验,认为两组的下肢瘀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5天PLT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Fib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5天治疗组DDi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两组均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不良事件。结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电针联合西药组相比较于单纯西药组能够显著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此外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通过比较患者的一些血液指标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并能够改善血液的纤溶状态,降低D-二聚体的含量,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该结论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