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社会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掀起了欧洲的“中国热”。欧洲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法国的知识分子理性思考中国文化,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颂华派”高度评价中国,“贬华派”极力批判中国。法国是两派论战的中心,伏尔泰是“颂华派”的代表,孟德斯鸠是“贬华派”的代表。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中国观的主要分歧是对中国政治看法的差异上。本文试图在整理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中国政治观脉络的基础上,探讨他们中国政治观的异同点及产生异同点的原因问题。第一章,伏尔泰的中国政治观。伏尔泰高度评价中国政治,认为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其依据在于:第一,中国有贤明的君主,他们用理性治理国家,统治十分宽容。第二,中国有良好的法律和有效的行政体制,它保证了中华帝国的正常运转。第三,中国的儒家思想十分完美,而它是中国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孟德斯鸠的中国政治观。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的评价不高,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其依据在于:第一,中国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皇帝的意志必须绝对服从。理由是:儒家伦理道德为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力提供合法性;中国不存在牵制皇权的中间势力;中国也没有能与皇权相抗衡的宗教力量。第二,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主要理由有: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无法真正约束或者监督皇帝的行为;中国的法律与道德习俗相混淆,有些法律条文缺乏明确的标准,为权力的滥用创造了条件。在一些具体统治措施上,孟德斯鸠给予了肯定。第三章,比较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中国政治观的异同点。分歧是二者中国政治观的主流,他们对中国政治性质、中国法律的作用的看法都不同,造成这种分歧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不同的政治理想、不同的阶级立场、对德治和法治的不同看法、关于中国的材料来源差异等等。在一些具体的统治措施方面,二者的看法存在一致性,比如对中国的重农政策、科举制度的肯定。总而言之,欧洲“中国热”时期,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中国政治观代表了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政治看法的两种立场,他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研究中国政治,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这些看法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