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共识。但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各地情况不同,发展现代农业不可能所有地方同步并进,必然需要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率先发展、先行探索以提供发展思路、模式和经验,继而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因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应运而生,目的是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带动面上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情况怎么样,探索了什么样的经验,有什么模式可以推广,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什么路径,还要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可资借鉴的答案。本文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阶段特征出发,分析了农业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和依据。在分析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在各种因素方面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这些因素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路径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以上认识出发,本文将有关示范区调研的资料进行整理,作为分析示范区发展状况的依据。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和SPSS软件对有关示范区的发展指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法,对30个示范区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发现示范区之间差异较明显,发展具有地域性特征。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对13个示范区的发展指标进行预估,发现地区间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按目前发展速度,个别地区部分指标难以达到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要求。本文对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做法进行定性分析,从自然条件、政策措施、主要做法几个角度对所选择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5个示范区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地的经验启示,并提炼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路径。本文分析认为,东部地区的玉田示范区主要经验是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资本、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替代作用下,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西部地区的田东示范区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以农村金融改革为突破,带动和促进农户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湄潭示范区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了土地流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渐实现了以农业特产为核心,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化经营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中部地区的长沙示范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出效益迅速提高。东北地区的肇东示范区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同时推进大合作,配以大农机和大科技,规模经营的效益得到全面挖掘。总结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本文提出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且可行路径。示范区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包括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推广、农村金融和财政投入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和农民培训力度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