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通俗历史读物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研究焕发了新的生机,出现了新的局面。在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史学通俗化也开始形成一股潮流。而在史学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过程中,通俗历史读物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传播媒介,对史学下移、历史知识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伴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开始对民众思想进行新的塑造,开始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之出版业的发展,市面上出版了众多的通俗历史读物,数量众多,可谓是通俗历史读物的第一个繁盛期。此时期通俗历史读物的出版,推动了历史知识在普通民众间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十七年间通俗历史读物的编写出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1957年,总体特点是编写较为分散,选题范围较为狭窄,以《爱国主义通俗历史故事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为代表;第二阶段为1958年——1966年,随着历史学家吴晗开始组织大规模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编写,通俗历史读物逐渐朝着系统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代表作有《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常识》等。综合来说,十七年间的通俗历史读物采用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进行编写,在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外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确立了通俗历史读物编写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十七年间的通俗历史读物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表现在一些读物仍不尽通俗,编写不够活泼,僵化地运用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史知识涉及较少,比例不均等。然而瑕不掩瑜,该时期的通俗历史读物将历史真实与通俗趣味进行了恰当的融合,通过通俗历史读物这样一种形式,向读者普及了历史知识,宣传了唯物史观。纵观当代通俗历史读物的编写现状,虽数量繁多,但质量良莠不齐,经典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借鉴学习建国后十七年间的通俗历史读物编写,对当今通俗历史读物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众多职校里的学生,由于自信心的缺乏,导致自我评价过低,压抑了其内在能力的发挥。为此,必须采用多种措施,切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职校;学生;自信心;培养    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而我们职校里的学生往往容易自我评价过低,总是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东莞东华医院儿科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设计说明:随着当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云服务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越来越深刻。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对创新创业大力鼓励与支持的新政策,涌现出一批不同专业、不
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县长队伍是地方干部中的重要群体。作为县级行政长官,他们是贯彻上级政策方针的执行者、是动员和号召群众的组织者、也是保卫县境安全的武装指挥者
目的 探讨品牌本土化形象转译到图形化的设计应用的方法。方法 根据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基于图象语义,运用人物角色和情景板共同描述中国用户对品牌本土化形象认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