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研究焕发了新的生机,出现了新的局面。在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史学通俗化也开始形成一股潮流。而在史学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过程中,通俗历史读物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传播媒介,对史学下移、历史知识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伴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开始对民众思想进行新的塑造,开始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之出版业的发展,市面上出版了众多的通俗历史读物,数量众多,可谓是通俗历史读物的第一个繁盛期。此时期通俗历史读物的出版,推动了历史知识在普通民众间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十七年间通俗历史读物的编写出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年——1957年,总体特点是编写较为分散,选题范围较为狭窄,以《爱国主义通俗历史故事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为代表;第二阶段为1958年——1966年,随着历史学家吴晗开始组织大规模历史知识普及读物编写,通俗历史读物逐渐朝着系统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代表作有《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常识》等。综合来说,十七年间的通俗历史读物采用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进行编写,在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外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确立了通俗历史读物编写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十七年间的通俗历史读物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表现在一些读物仍不尽通俗,编写不够活泼,僵化地运用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史知识涉及较少,比例不均等。然而瑕不掩瑜,该时期的通俗历史读物将历史真实与通俗趣味进行了恰当的融合,通过通俗历史读物这样一种形式,向读者普及了历史知识,宣传了唯物史观。纵观当代通俗历史读物的编写现状,虽数量繁多,但质量良莠不齐,经典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借鉴学习建国后十七年间的通俗历史读物编写,对当今通俗历史读物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