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烈士”一词越来越显眼地出现在社会各界的视线中,尤其是很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工作专业范畴之内。顾名思义,“烈士”即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英雄逝去的背后,还留下了他们可怜的父母、妻子甚至子女在痛苦寂寞地生活着。基于这种现状,大多数人尤其将目光放在了烈士子女的身上。目前我国烈士子女家庭的数量和规模相当庞大,有近2000万的烈士子女家庭存在,孤僻、自卑、有厌学情结等是大部分烈士子女常见的问题。由于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离去,导致孩子缺失最珍贵的父爱或母爱,生活上没有了照顾,情感上没有了寄托,心灵上没有了呵护,长此以往,这些烈士子女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之中,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导致孩子们走上一条不归路,因而解决烈士子女的心理问题、给予烈士子女心理关怀的任务迫在眉睫。本研究中,考虑到问题的可行性和实际价值,笔者主要研究烈士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关怀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市迎江区的湖滨社区9—15岁之间的烈士未成年子女展开调查,以问卷上的信息来整体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间接地从他们监护人那里以访谈形式来更深层次发现案主问题的症结所在,评估介入后服务对象的变化情况。针对烈士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问题,笔者拟依据互动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理论,采取社会小组工作方法与技巧,配合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开展“你不是一个人来的”、“我能管住我自己”、“我们是朋友”、“快乐学习小天地”、“爱的港湾”、“我行,我秀”六节小组活动,全面系统地解决烈士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问题,为他们提供最温暖的心理关怀服务。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笔者通过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服务对象的变化,分析在介入前和介入后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结果表明,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烈士未成年子女实施心理关怀具有很大的成效,大部分烈士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问题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由此可见,小组工作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务性,对解决烈士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提供了极大帮助,也希望这种方法将来能在社会工作行业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