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理论模型及其中高温实验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r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流体是指将纳米颗粒分散到传统热交换介质中形成的一类新的换热工质。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研究,是其应用的基础。目前国际上对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增强机理还没有统一认识,对各因素特别是温度的影响还不一致,也缺乏较高温度下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本文针对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进行机理模型和中高温实验研究。本文首先建立了更加接近于物理实际的吸附层内导热系数三次方分布曲线,基于该分布曲线,修正了预测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现有数学模型。该模型能更好地吻合实验数据。通过该模型分析了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和尺寸,吸附层厚度和平均导热系数,纳米颗粒和基液的导热系数等因素对于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指出颗粒粒径和吸附层厚度对于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有明显影响,而颗粒自身导热系数对于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影响不大。采用空间平均方法及本文提出的吸附层内导热系数分布曲线,分别建立含球形颗粒和碳纳米管的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模型。与其他模型对比,本模型可以更有效地预测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指出吸附层热物理性质及颗粒尺寸和形状对于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有明显影响。进一步分析了颗粒团聚形态对于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并基于团聚理论建立了含碳纳米管的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模型。该模型比公认的Wiener模型给出的上下限更接近于实验值。同时解释了纳米流体团聚体内颗粒的团聚形态如何影响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拓展了国际上现有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实验数据的温度范围,并开展了中高温下(接近200oC)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及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发现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增幅并不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高温下有效导热系数的增幅低于模型预测值。分析了温度,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及基液种类对于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指出对于含球形颗粒的纳米流体,高温下颗粒布朗运动引起的微对流及颗粒和基液的接触热阻对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有交互影响。对于含碳纳米管的纳米流体,高温下碳纳米管的不同团聚形态可能是影响纳米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从高分散性表面活性剂显著影响粉煤灰的形态效应而大幅降低混凝土用水量的角度出发,利用复合激发剂激发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结合粉煤灰自身的微集料效应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技
介绍了利用粉煤灰微珠、蒙脱土生产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的配方设计原理、生产工艺、产品技术性能、特点及经济效益分析。
利用湄洲湾及近海3个气象站1974~2003年和1个气象站1985~2003年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湄洲湾海雾的天气气候特征。湄洲湾海雾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且季节差异显著,其中2~5月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废气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柴油机具有能量密度高、结构紧凑、CO2排放低等优点,因此发展高
我们从粉煤灰的具体特性出发,总结和吸取了人们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建立了粉煤灰效应的模糊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构造了需水量比、强度比、颗粒形态等因素的隶属函数,采用层次分
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离婚立法改革的突出成就,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法律规定得比较简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应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条件
在大学语文的第一堂课上,结合当代形势或流行用语,引导学生从第一次课就树立"大语文"的概念,并结合教师自己或者他人的学习经历,合理地利用音乐或者肢体语言等途径,让学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