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面常规公交网络结构优化是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出行环境、日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的必然选择。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人口的交通出行特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有的自发性城市公交网络在出行快速性、可靠性等方面已经无法匹配城市的发展需求,被动降低了社会发展的效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以及BRT、清洁能源车辆、公交智能化系统技术和应用的成熟,也为公交网络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支持。 多层级城市公交网络结构充分利用了地铁、BRT快速公交、常规公共汽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在运速、运能、适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特性,通过枢纽等场站基础设施使得不同公共交通方式在空间上有机衔接,实现交通方式与实际需求和通道物理条件的完美匹配,并通过车型匹配和智能公交系统的应用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增强管理能力。 本文旨在研究多层级常规公交网络结构优化的技术框架。通过土地利用与城市公共交通的互动关系研究,总结不同土地开发利用可能生成的交通空间形态;分析综合交通系统的理念和构成,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需求预测,阐述多层次公交网络优化的整体思路。在具体研究上: 以客运场站枢纽为网络连接的核心,确定各级场站枢纽交通联系及服务区域,提出客运枢纽场站布局选址思路;提出多层级公交网络结构的优化调整目标,各层级公交网络的约束条件,以及各层级网络规划的方法和步骤;提出车辆规模预测理论、线路配车标准和选型规划方法;提出智能公交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框架和数据结构等。 将多层级公交网络优化的技术框架应用于哈尔滨市的公交网络优化调整中,规划哈尔滨市综合公交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完善场站设施的体系分级和空间布局,完善公交车辆配置和公交智能化系统的规划,最后对规划公交网络的技术性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文章讨论了城市用地与交通的互动关系,以及公交导向性城市发展模式,阐述了“综合共公共交通”的概念,以及实施层面上的多层级公交网络分级结构体系,多层级公交网络结构下配套场站枢纽布局模型、网络层级的搭配关系,具体实现的技术框架等。 文章从实用性和系统性出发,在客流需求预测基础上构建了以各层级公交线路优化、分层级交通枢纽布局优化为骨干理论,运营车辆和公交智能化系统为配套理论的综合公交网络优化理论。 最后对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体系进行实例分析。分析了城市发展环境、城市公交运行和发展特征、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在交通出行需求预测基础上,对未来公交出行的需求规模进行了量化和分布预测,分层级对公交网络进行了优化,以及开展了公交场站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公交车辆发展规划和公交智能化系统的规划研究工作,并在文章最后对研究方案进行了相应的技术评价和社会经济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