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形态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

来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l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高原植物对青藏高原特殊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选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优势物种紫花针茅和青藏苔草作为研究物种,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它们的形态结构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研究。试图通过对环境因子和这些形态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找出这两种植物是如何适应严酷的环境以及这两种具有不同克隆生长方式的植物是否具有不同的适应机制。   2004年8月,我们沿青藏公路设置一条从西大滩到羊八井的样带,并进行取样。样带的生态特征从南到北变化较大:海拔从4586m上升到4901m,生长季降水量从384.0cm下降到202.2cm,生长季月均温从5.1℃下降到1.4℃,生长季月均相对湿度从65%,下降到54%,生长季蒸发量从1242cm下降到798cm,生长季月均风速从2.4m/s增大到4.0m/s。将采集的植物叶片材料制成石蜡切片,采用番红固绿对染,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同时研究了青藏苔草的根茎特征。数据分析中运用了变异系数比较,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被用来分析结构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两物种的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青藏苔草的保护组织、光合组织以及综合指标变异系数明显大于紫花针茅的,仅输导组织相关指标的变异系数小于紫花针茅的。这些结果表明,在叶片结构水平上青藏苔草比紫花针茅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也意味着青藏苔草对生态因子变化的潜在适应能力可能较紫花针茅强。   紫花针茅和青藏苔草的大部分叶片结构特征与其生存环境的生态因子间存在着线性回归关系:紫花针茅叶肉细胞大小随土壤有效K含量增高而减小;下表皮厚度和韧皮部面积随生长季云盖度增高而增大;单一导管半径和导管平均面积随生长季月均湿度的增加而增大;青藏苔草上表皮细胞厚度随生长季月均最低温的降低而增厚;泡状细胞厚度随大陆度的增强而增加;上表皮细胞大小随土壤pH的增大而增大;导管总数和韧皮部面积随土壤速效P含量的增高而增加;气腔总面积随土壤有效K含量增高而增大。   青藏苔草分枝方式为典型的合轴分枝。分株间由埋藏在地下的匍匐根状茎连接,其扩展方式不呈直线形。青藏苔草喜沙质土,其根茎一般分布在沙土中10cm以下,在部分通气性能良好的风成沙丘或沙地,深度可超过50cm,间隔子长度依生境的不同而变化很大,短的仅约3cm,而长的可达2m多。   青藏苔草的间隔子长度和节间长度随有效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根茎每间隔子节间数随降水的增加而减少,在较低有效温度下和较低水分供给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分布的克隆分株数量较少,在较高有效温度下和较高水分供给的情况下单位面积的克隆分株数量分布较多。这种变化趋势有助于青藏苔草有效迅速地占领条件适合的生境,充分利用生境内的各种资源,扩大种群;在不利条件下,青藏苔草则减少单位面积内克隆分株的分布,以适应不良生境。
其他文献
基因芯片是一种通量高、特异性强的基因水平的检测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杂交测序、基因差异性表达、SNP位点检测、药物筛选、疾病诊断等。基因芯片的灵敏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体外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对比分化前后细胞中HOX家族基因的表达状况,发现HOX家族3’端基因的表达水平在MSCs成骨分化早期是降低的。而通过进一步
大炎肽为94年从猪小肠中鉴定出的含有14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第二年,人们从大鼠体内鉴定出了大炎肽,命名为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根据它们的同源性,我们将之称为大炎肽/同
大脑神经元网络在复杂信息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群体神经元间的协同活动,而这种协同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同行为意识状态下脑区场电位的不同节律振荡。已有研究表明,中间神经元
植物的抗胁迫(干旱、盐碱、寒冷)功能是多种基因控制的综合反应,过去的抗逆基因工程研究一直停留在某一个或几个基因上,对基因的表达、结构和与其相关基因调控机制缺乏详细的研
学位
病毒DNA整合进宿主DNA的过程是某些反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关键步骤。由于在正常人类细胞中不存在相似的功能蛋白,其抑制剂对人体的副作用可能很小。相对于经典AIDS治疗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水稻转录因子OsBP-73靶基因的初步筛选在基因的转录调控网络中,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与靶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是构成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基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每一个基因在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适时、适地、适量地表达。鉴定出转录因子的靶基因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复杂生命活动的本质。本论文研究所在实验室以水稻蜡质基因上游-840bp——810bp之间一段能增强基因表达,并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