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迸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它集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于一体,承载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市场化、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形式,是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在于其满足现代都市居民的物质和需求,更重要的在于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知识经济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具有实践意义。本文运用农业布局区位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泰山区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在广泛研究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阐释了都市农业的涵义、起源、发展类型及表现形态。其次,对泰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进行论述,分析总结其发展历程、结构、模式和绩效等。再次,阐明其优势和不足,然后,提出了泰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模式。最后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泰山区都市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创立萌芽阶段、初具规模阶段、调整完善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泰山区都市农业目前主要有两大类模式。从区域布局角度看,主要有中心及近郊农业圈、中郊农业圈、远郊农业圈三种模式;从农业功能角度看,主要有生产加工型农业、休闲观光型农业、科技示范型农业三种模式。(3)泰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成效显著。从经济效益方面看,泰山区在有机蔬菜、茶叶、果树花卉苗木种苗生产、奶牛养殖等领域具有相当的科研实力和开发基础,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其都市农业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科技武装,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居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畜禽、果品及水产品,并要求达到名特优、无污染、无公害、营养价值高,为保证主副食品供应和城市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社会效益方面看,泰山区都市农业更好的保障了城市食物供给和居民生活,扩大了就业门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群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加快了泰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生态效益方面看,泰山区都市农业已成为泰城最重要的城市生态,是城市的绿色屏障。从文化效益角度看,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既为城市增添了绿色,改善了都市生态环境,又为市民提供了旅游休闲活动空间。从而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使农业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4)泰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区位优势。泰山区地处泰安市中心,道路四通八达,城乡结合紧密,乡村数量少,城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小城镇层级分明,城市化水平较高,有利于都市农业的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二是文化优势。宗教、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带动了泰安市现代农业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政策优势。泰山区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立足实际,不断调整农业产业政策,特别是近几年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方面成果显著。四是基础设施优势。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结构调整起步早、成效大。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水平高。不足主要表现在:规划相对滞后、政策支持不够、劳动力和资本结构不够优化、农业用地减少,土地流转不畅、社会服务体系滞后、区域特色不明显等。(5)泰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围绕一个中心(增加农民收入),突出三大重点(做亮泰山花样年华景区、做响休闲旅游农业、做优农业产业化),实施六项工程(有机蔬菜科技示范工程、农业标准化提升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生态建设富民工程、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政策落实惠农工程),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一产三产化”进程,努力实现都市农业的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农业布局区位理论,泰山区都市农业发展应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模式。即以观光旅游、城市空间型农业为主导,以高科技示范型和生产加工型农业为辅助,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和富裕农民为根本目的,容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大功能于一体。(6)泰山区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是:科学制订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对都市农业的管理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