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人类学看来,人们主观认识中的传统会随着社会建构而发生改变。传统发生变迁是因为它们所属的环境起了变化,传统会依据其进行导向的那些环境发生改变以适应它们,即: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对于传统的形塑。传统作为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其中包含了诸多内涵,节日作为传统中的重要元素也顺应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其中媒体传播环境对于节日的影响不容小视。传统节日经由媒体的报道和呈现,其节日内涵不断被建构和丰富。随着各地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加,外界对凉山州彝族火把节的关注也逐渐增多,然而外界对火把节大多是从媒体所呈现和建构出来的形象进行了解的。不同的媒体在报道彝族火把节的时候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其中《凉山日报》是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报纸,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体民族,因此该份报纸对火把节的关注与报道是外来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本文以《凉山日报》对彝族火把节的报道为分析个案,以传统的重新发明和话语分析为叙述框架,以建构主义的视野对《凉山日报》的火把节媒体呈现进行较为细致的内容分析,明确了媒体对火把节的呈现在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文章探析《凉山日报》对火把节的内容生产,对报道文本中媒介对火把节意义的建构以及意义建构变迁过程中的话语策略进行考察和重点研究,揭示报纸媒体对火把节形象建构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梳理基本发现,在呈现初期,报纸多选取彝族传统文化、火把节传统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呈现出以民族传统为主导的话语策略和以民族情感为主要表达的文本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的实行,在消费主义浪潮席卷下,火把节媒体呈现也发生着改变。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凉山日报》对火把节话语资源不断进行整合与重构,火把节从一个族群内的原始节日概念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话语集合。此时火把节的媒体呈现较为重视节日内涵重构和节日品牌生产的商业化行为,以打造新的节日内涵为手段来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向外界传播火把节。2014年当地政府提出对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反思,因此从2014年以来,《凉山日报》对火把节的呈现以回溯传统为趋势。通过分析后的归纳发现,由于时代、社会环境及政策变化,媒体对火把节的建构也发生着变化。媒体对于火把节的内容生产和建构应当不断完善,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地区发展需求以及受众期待相结合,沿着更加全面的路径去建构话语策略。归根到底,少数民族节日来自于民间,应该服务于民间,最终也要回归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