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5667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受地震影响区域广大,近年来关于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关于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有学者涉及。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影响区的旅游业受到重创,有关地震影响区旅游重建、地震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地震影响区的旅游业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旅游资源开发也快速展开。本文以地震影响区宁强县为例,对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对地震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做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宁强县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案进行了探索。(1)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地震对于旅游的影响。地震对于旅游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个方面,地震对于旅游造成包括旅游资源景区景点、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与旅游地社区居民心理、旅游市场等方面的软环境的破坏;另一个方面,地震又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当地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宁强县旅游资源进行了整体评价,宁强的旅游资源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品味;运用AHP分析法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作了评价,评价因子中增加了地震等灾害因子,其中灾害因子的权重为0.0569,并不意味着灾害因子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就不重要,只是表明灾害因子不属于经常性的因子。灾害影响得分为2.118分,由于宁强县为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所以灾害因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加以重视。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整体得分为66.874分,说明宁强县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3)对宁强县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旅游资源遭受的破坏进行了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地震影响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的启发。一方面,在开发中考虑地震灾害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设法通过一系列相关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将这种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另一方面,合理的对宁强县存在的震迹与震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丰富宁强县旅游产品类型,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选取新汉源旅游景区、青木川古镇旅游区和经过宁强县的断裂带(青川—阳平关断裂带陕西段)分别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地震旅游资源的代表,对宁强县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方案进行了探索,对宁强县旅游片区进行了划分,将宁强县划分为三大旅游片区。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的结论,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存在的不足与缺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5)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探索,得出了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结论,结论对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应充分考虑灾害因素的一些认识,希望对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因其在军事国防、工农业生产、城市交通管理、生物医疗、环境监测、抢险救灾、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许多重要领域都有潜在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民进城打工逐步形成浪潮,农民工问题逐步成为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中进城务工农民工是介
目的探讨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特征,COMT基因rs4680和rs6267多态性位点与ADHD及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1)采用STROOP颜色干扰测验、持续性操作测验和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对114
目的β-半乳糖苷结合蛋白-3(Galectin-3)是β-半乳糖苷凝集素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能识别特异性的β-半乳糖配体,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黏附、凋亡、新
近年来,随着世界对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主要勘探目的层呈现全面下沉的趋势,井深大于4500m,温度超过170℃的异常
开展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国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很少,本土化的测量工具更
视觉工作记忆实时保存和操纵有限视觉信息,是视觉加工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近年来有关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存储方式等问题备受研究者重视。视觉工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企业的市场营销理论从生产导向向顾客导向转变,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也由“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了“以顾客为中心”。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顾客资产
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的可直接口服的抗凝剂。它直接抑制活化凝血因子Xa,抗凝效果确切,不需要持续的监测,安全性较高。随着利伐沙班的临床应用,对利伐沙班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大。
本研究以武威市气候条件和小区畦灌种植模式为基础,以春玉米金穗1号品种为试验作物,通过设计秸杆覆盖和地膜覆盖两种覆盖方式、四个灌水处理,分析了不同覆盖方式下不同灌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