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斯蒂芬的拯救之路——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原型解读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对人类历史和文学史中亘古不变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二十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回顾了乔伊斯的文学成就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指出本文用原型批评方法来解读作品的流亡主题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流亡主题的原型,首先简要的介绍了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回顾圣经和西方文学的流亡主题,指出流亡源自于人类历史和文学传统。 第三章研究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画像》中的流亡原型,文章首先指出斯蒂芬的流亡不但取材于乔伊斯的生活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更是继承了圣经与希腊神话的流放主题传统:斯蒂芬的流亡暗示了他自我牺牲和拯救世人的基督精神。同时,斯蒂芬对希腊神话中迪达勒斯的身份解读,也暗示了他自我拯救的道路—逃离禁锢灵魂的牢狱。接下来,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斯蒂芬选择流亡的心路历程,斯蒂芬首先经历了心理上的压抑,而这种压抑让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长期的压抑引发出主人公强烈的叛逆心理,而这种叛逆心理体现在斯蒂芬感到他的信仰以及他的国家所背叛。而这种与原有生存环境的对抗往往会以加剧主人公与本土文化的剥离,异化成为流亡者心路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离开最终成为无奈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 第四章指出,斯蒂芬的流亡之路最终被赋予拯救的内涵:对宗教的遗弃、对艺术的追求,最重要是的对灵魂的救赎。首先,斯蒂芬的流亡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原有的天主教信仰,这种信仰曾经被视为生命的源泉,但在他成长过程中却带给他无限的压抑与困惑。然而,放弃天主教的身份无疑使得斯蒂芬成了一个“局外人”,一个永远不能融入爱尔兰社会的人。流亡带给了斯蒂芬精神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他艺术追求的动力,也只有在艺术的追求中,斯蒂芬得以重建缺失的信仰,为那个飘荡不定的灵魂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第五章总结了上文的观点并重申运用原型分析流亡主题的可行性。最后指出艺术家,不论是斯蒂芬还是乔伊斯本人,流亡是他们在充满困惑和迷茫的世界里的精神救赎之路。
其他文献
英语写作能力是外语教学强调的一个核心技能。然而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作对中国学生来讲仍是困难最大的一项。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写作教学,以便老师能够帮助学生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得到了研究者极大的重视。其中,动机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动机对第二语言学习有着毋庸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