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张汝孰评点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红楼梦》萃文书屋活字印本初刊,受到时人的关注。嘉庆初年,张汝孰针对这一刊本,从小说的人物、语言、结构、舛误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评点。然而,在《红楼梦》评点的研究中,关于张汝孰评本的系统研究较为欠缺。本文以《红楼梦》张汝孰评本为研究对象,在对评点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后,从评点者、评点形态、评点功能、评点视野、评点的继承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客观的评述。   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张汝孰及其《红楼梦》评点本。该章首先考察了“张汝孰”与“菊圃”其人。本文认为学术界所谈及的“张汝执”应为“张汝孰”,字惪(毁),号潞村臞叟,此人为浙江省湖州籍的可能性较大。张汝孰评本中的署名“菊圃”者为浙江省秀水(今嘉兴市)人胡重菊圃的可能性较大。其次,本章从圈点、序言、眉批、侧批、回后批等要素入手,探讨了张汝孰评本完备的评点形态。并以评点为线索,在结合小说具体文本的基础上,论述了张汝孰评所体现出的文人自娱兼具导读的评点功能。   第二章,论张汝孰的评点视野。该章从“多维视角的小说人物观”和“全局视阈的小说结构观”两个角度对张汝孰进行了全面评述。本文认为,将人物置于具体小说场景进行品鉴,使得张汝孰在评点小说人物时,表现出线性的单一化与全面的立体化等两方面的评价特点。针对小说结构,在现存的八十回中,张汝孰常用“伏后”、“应前”等带有提示性的文字来进行评价,同时还善于视小说一百二十回为整体去考察全书结构。而对《红楼梦》小说结构的认识也不乏独到之处。   第三章,论张汝孰评对前代文化的继承。该章主要追溯了张汝孰评与儒道经典、《水浒传》、《金瓶梅》及明清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探讨了张汝孰评对这些前期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技法、情节、人物等方面的观照,总结了张汝孰在比较视野下对《红楼梦》审美价值判定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潮起潮落的底层叙事始终处于当代思潮的激烈论争和不同文学标准的差异巨大的评判之中,这使底层叙事超出了纯粹的文学思潮的范围。自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推出“非虚构”栏目后,“非虚构”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底层文学的范畴中,如果将“非虚构”叙事作为一种文学叙事的策略来把握的话,那么作为叙事的主体和特定视角处理对象,其实已经超出了文学叙事的范围,比如有的“非虚构”作者并不是通
学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女性自我书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文类转换,由早期的自传式小说的创作转变为女性自传创作。   相比于自传式小说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