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亦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最早文献,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历代医家以及中医学习者的必读之作。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的不断兴起,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领略到中医的魅力,而《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和医哲交融理念的奠基之作,其各种译本是国外中医学习者或中医文化爱好者了解中医的窗口。目前,国内外译者所完成的《内经》英译本已达到13部,译界对《内经》的英译研究事业也随之兴起。近年来,《内经》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格、虚词、模糊词等语言研究,英译史研究,术语英译研究以及译本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鲜有人对《内经》中某一个理论的英译进行系统或专题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结合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内经》中病因病机学说条文的英译进行译本对比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理论以生态学为背景,能够从更全面的视角对翻译本质、翻译标准、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进行系统的描述。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中医学的英译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目前主要是用于指导或解释中医术语的英译,初步证实了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中医英译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中医学基础理论源于《内经》,掌握并运用这些基础理论是学习和研究中医的前提,因此对典籍中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将具有很强指导性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与《内经》的病因病机学说相结合,以期扩展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范围,并进一步证实该理论用于指导中医典籍及中医理论翻译的可行性。本文选取李照国和吴氏父子的《内经》英译本,以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条文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阐释了两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并对两译本的翻译过程以及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在宏观层面分析了翻译生态环境中影响译者做出适应和选择的因素,然后在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了两译本译者对原文和预设读者的适应,在术语和句子组织层面的选择,并从语言、文化、交际这三个最主要的维度出发,比较了两译本译者在翻译方法上的差异。文章在第五章最后一节根据原语和译语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重叠程度将病因病机条文分为三类并针对每一分类提出了对应的翻译方法:语言维、文化维完全重叠时以直译法为主,语言维部分重叠、文化维空缺时应结合具体语境灵活选择直译、直译加注、意译等翻译方法,语言维、文化维均空缺时可选择音译法、音译结合直译法、音译加注法、直译法或使用约定俗成的表达。最后,在结论部分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不断做出适应和选择,在翻译方法上,语言、文化、交际这三个重要维度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译者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适应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