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内酰胺合成环境友好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发固体酸催化剂替代发烟硫酸进行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将是实现己内酰胺“绿色”合成最有希望的技术途径。本文以ZrO(OH)2负载适量的H38O3,通过调变活化焙烧温度使活性组分B2O3在载体ZrO2表面平均形成2~6个表面层,获得了对重排反应具有较好催化性能的B2O3/ZrO2催化剂。通过在2-丁醇脱水反应下用吡啶和2,6-二叔丁基吡啶原位测定B2O3/ZrO2表面酸性,明确了B2O3/ZrO2催化生成己内酰胺重排反应的活性中心是中等强度的表面B酸中心,这些酸中心与以BO3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氧化硼密切相关。为获得表面积较大的ZrO2载体,研究了容器材质(玻璃、Teflon)对碱液回流老化ZrO(OH)2凝胶制备高表面积ZrO2样品的影响,发现了碱液腐蚀玻璃器壁导致Si4+掺杂进入ZrO(OH)2是造成ZrO2晶粒减小和表面积明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高表面积ZrO2载体的使用,使得具有相类似表面结构的B2O3/ZrO2催化剂拥有更多的催化活性中心,从而具有更为优异的催化性能。 论文工作还研究了ZSM-5结构的Silicalite-1、TS-1、Al-ZSM-5和B-ZSM-5分子筛对重排反应的催化作用,发现弱酸性的微孔Silicalite-1和TS-1对该反应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并指出这类分子筛表面的弱酸性中心是重排反应的活性中心。制备条件对Silicalite-1的催化行为影响较大,在由硅酸乙酯水解老化后的溶胶中添加异丙醇可以促进小晶粒Silicalite-1的生成,改变模板剂的用量、晶化温度和时间等可以合成不同晶粒尺寸和形貌的Silicalite-1纳米晶。这些纳米Silicalite-1的催化行为表明重排反应主要发生在Silicalite-1的外表面和靠近孔口的内表面。与Silicalite-1相比,Ti含量适当的纳米TS-1催化剂对重排反应具有更加稳定的催化作用。TS-1在原料重量空速高达7.0h-1时可以在170h内维持环己酮肟转化率大于91.0%和己内酰胺选择性高于96.0%;而且失活后的催化剂可以反复再生使用。这种高效稳定的贝克曼重排催化剂在文献中未见报道。 论文最后探究了重排反应中催化剂的孔体积和积碳量的变化规律,发现TS-1和B2O3/ZrO2催化剂的失活均主要由积碳引起。积碳速率受到催化剂孔径限制,孔径越大有利于积碳反应的发生。这些结果表明,对TS-1催化剂的外表面和孔口作适当修饰,可以减少催化剂上的积碳,有望研发出具有适用价值的己内酰胺合成反应的“绿色”催化剂。
其他文献
“群众”这两个字大概也算是领导们常挂口头的字眼之一了。然而,近些年的一些现象却使我对这个概念愈来愈糊涂起来,愈来愈不知道群众为谁。看到各级领导来到老百姓中间嘘寒问
该文立足于化学合成和蛋白质酶解两条途径制备了几种功能短肽,同时对功能短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细胞粘合因子RGD( Arg-Gly-Asp )三肽的酶促合成,我
本论文包括三部分:第一章 插层聚合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本章综述了插层聚合方法的历史,插层材料的种类及其主要材料——膨润土的结构以及插层剂的选择。详细阐
降冰片烯的聚合由于具有复杂的聚合机理、特殊的聚合物微结构以及特殊的聚合物性能,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聚烯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不断将新型催化剂用于降冰
该论文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柱内堆积和提供新的分离分析方法为研究对象,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创新性结果:(1)首次从理论上研究了场强放大样品堆积中水柱长度与样品进样量之间的
该论文研究一种主链含铁的聚硅氮烷的合成,并用来作为聚硅氧烷的抗热氧化添加剂和新型功能陶瓷前驱体.通过环三硅氮烷或硅氮烷齐聚物与丁基锂的反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锂化度的
毛泽东同志早在 1940年便提出建设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中提出党必须始终
邓小平对新时期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论断和要求,形成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Deng Xia
三(8-羟基喹啉)铝(Alq3)是一种典型的发绿光的有机小分子,是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明星小分子。多年来对于Alq3的物理和化学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加工手段和薄膜制备
该论文共由五部份组成:一.新型趋化因子受体-CCR1受体拮抗剂的合成研究.为了寻找更好的该类受体拮抗剂,设计合成了四个受体拮抗剂,并对其拮抗性进行了实验.二.苯并咪唑衍生物